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资本市场的诱惑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内蔓延,特别是两家民营运动企业安踏和中国动向的成功上市,使得国内其它体育用品企业对资本市场更加垂涎,信心高涨。
但就在这些民企运动品牌集体寻求上市的同时,风险也随即而来。中国股市数月持续下跌,4月23日沪市更是跌破3000点,较历史最高点位6124点下跌了50%以上。同时国际股市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民企海外上市前景堪忧。在这个时候选择上市是否是明智之举?广大民营运动品牌企业举棋不定。
安踏、KAPPA的成功效应
中国国内最早上市的运动品牌是业内老大李宁,早在2004年6月,李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次募资李宁获得的金额就高达4.4亿港元。
但李宁上市并没有在国内造成太大影响,此后几年其它民企运动品牌企业仍然专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销售渠道的扩张,直到2007年7月安踏上市才改变这种情况。
安踏作为中国国内知名运动品牌企业,早从1994年公司注册之初就开始有意无意的为上市做准备。2007年7月10日,安踏体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收于7.50港元,较5.28港元的发行价上涨四成多。
安踏此次在香港主板市场融资31.68亿港元,创下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海外资本市场募资的最高纪录,比起2004年李宁上市时的募资额,安踏的募资规模是李宁的7倍。
30多亿港元,安踏IPO的数字让其他同行、特别是同在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企业感到惊讶,资本市场的力量开始初露锋芒。
事实上,就上市而言走在最前面的还是鸿星尔克。2005年11月14日,鸿星尔克在百慕大注册新公司半年后以接近7倍的市盈率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募集资金约2亿元人民币。但业内人士评价这次融资“并不理想”,因此影响并不大。
安踏上市的余波还未平,三个月后的10月10日,拥有著名运动品牌Kappa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独家经销权的中国动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上市。
在上市第一天,中国动向首日总成交量约6.945亿股,成交金额约34.78亿港元。当天中国动向的市值达到298亿港元,超过李宁的260亿港元,一跃占据了中国体育服装的头把交椅。
另一次集体跟风
目前中国民营运动企业主要集中在泉州特别是晋江一带,晋江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在晋江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年产量10亿双,产品60%进入国际市场。
晋江的体育用品企业开始聚集的时间是在2000年前后,一大批企业在明星代言、产品多元化开发、体育赛事赞助、专卖店经营、兴建工业园区等方面都保持了一致的“步伐”。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在投放广告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超过40个晋江运动鞋品牌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过广告,赞助的体育赛事覆盖各种运动。如特步、喜得龙、乔丹(中国)等同时出现在2008年央视奥运频道的黄金时段广告中。
在看到安踏、中国动向上市取得成功后,特步、乔丹、匹克、喜得龙等晋江鞋企李宁和安踏是国内率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体育用品企业纷纷准备在近一两年上市。
企业想要上市,于是晋江市为扶持企业改制上市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公司上市能获得至少数百万的财政补贴,同时在上市资质、步骤、风险评估、经济调研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辅导和支持。
按照晋江市的计划,到2010年,晋江企业上市的数量要达到20家,而目前晋江现有的上市公司不到10家。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晋江要新增近10家上市公司,而新近上市的公司很大一部分是运动鞋企业。
福建省相关官员表示,将从晋江开始,实施“晋江突破”,形成证券市场民营企业的“福建板块”。由此可见,晋江的运动鞋企业即将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热点。
“晋江版块”的上市时间表
陈埭镇是晋江的一个普通小镇,但单是这个小镇就汇聚了安踏、361°、德尔惠、乔丹等中国运动鞋知名企业,而且在陈埭镇即将产生一个证券市场的“晋江版块”。
率先上市的安踏无疑是最受各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近期安踏公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安踏盈利增长超过2.6倍,较招股章程中的盈利预测大幅高出近4成。
特步和乔丹(中国)则已经进入上市的等待期,特步公司已委任摩根大通和瑞士银行为保荐人,准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预计融资金额不会低于3亿美元。
特步的上市决心显而易见,在晋江的运动鞋企业中,只有特步在央视北京奥运会系列节目广告中中标,总金额超过亿元人民币。如果上市成功,特步将成为继李宁及安踏之后,第三家赴港上市的内地运动品牌公司。
对于乔丹(中国)有限公司来讲,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在刚刚结束的2008/09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虽然乔丹(中国)没有公布其上市计划,但外界普遍认为其将成为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运动服装品牌。
而喜得龙、德尔惠、361°、金莱克等晋江知名运动品牌虽然选择的上市地点不同,但都把上市计划不约而同地定在近两年内。如喜得龙品牌的计划是在2009年完成上市,融资后的目标一要扩大企业规模,二要收购其他一些二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