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踏公司举办了一个活动:“安踏十大草根英雄人物评选。”评选由公司的数千名普通员工投票,员工中谁的事迹感动大众和评委,谁就能赢得“十大草根英雄”席位。相对于管理部门的“官方”评优,“草根英雄评选”是一个民间的活动。到授奖的时候,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草根英雄”与级别比自己“高九级”的安踏董事局主席丁志忠站在了一起。
除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在安踏,“草根”有着更广泛的含义。自2006年以来,安踏发起了安踏CBA草根计划,由圆梦CBA安踏KO街球赛、安踏选秀CBA训练营和圆梦CBA安踏KO街球赛总决赛暨球迷嘉年华等三部分组成,面向那些有着体育梦的普通年轻人,帮助他们实现从“草根”到球星的梦想,“草根”已经成为安踏文化的一个核心。或许,对于草根文化,安踏的一条新广告最有诠释力。“你没有他的天赋,你没有他的条件,你无人喝彩?世界不公平?让心跳成为你的宣言,让伤疤成为你的勋章,让不公平的世界,在你面前低头!”
作为体育用品生产商,安踏在“草根”市场上深耕了15年。14岁-26岁之间的年轻人是安踏的主消费群,这个群体在中国多达上亿之众,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属于“买不起耐克的人”。“草根”是丁志忠认定的安踏文化精神。消费者和员工是“草根”群体,安踏是“草根”企业,而他自己,则是“草根”企业家。
开辟草根的销售渠道
在晋江陈埭镇,1999年以前的安踏从外表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当地其它鞋厂一样,是一家普通的家族企业。那个时候的晋江鞋厂条件相当简陋,只有一些简单的制鞋设备,厂房则多是石头、毛毡搭起的毛毡房。当时,一位来自台湾的制鞋技师在看了晋江家庭作坊的机器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他们粘鞋底还在用电烤箱和煤油烤箱,感觉像是在煎鸡蛋。”当时,台资鞋厂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
安踏的起步应该追溯到这一时期。1987年,17岁的丁志忠带着600双鞋去了北京,和同乡一起去推销运动鞋。而在家乡,他的父亲,今天安踏的董事长丁和木在那时已与人合伙办起了鞋厂。陈埭鞋厂发展很快,到1999年前后,陈埭镇出现了3000多家鞋厂,俨然成为了中国旅游鞋行业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踏的年销售额也只在1000万元左右。在当时,晋江有不少企业的规模比安踏大,在当地的名气也比安踏大。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正常的海外订单外,安踏将市场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国内,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的分销渠道。当然这一点并不被看作是什么优势,因为很多企业手中有大笔的OEM订单,有稳定的利润。何况在国内做分销,受制于市场,仅有双星、李宁在主导国内市场,像陈埭镇这样的鞋厂去拓展国内市场,既浪费钱,又收效甚微,国内市场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
但丁志忠有不同的见解。在北京滚打5年,丁志忠和很多去那里做营销的同乡一样,背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为晋江产的鞋开辟销售渠道。5年下来,丁志忠除了积累了大量的营销经验之外,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在北京,丁志忠让自己销售的鞋走进了所有的大型商场,网络上的优势为安踏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时至今日,进大型商场对安踏的同城兄弟们仍然是一个难题。同时,在市场一线做销售,在对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有了很多细腻的感受时,丁志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像鞋这样的日常消费品,每个人都需要,所以市场很大。而在中国,体育用品业刚刚起步,市场空间不可估量。从北京回到陈埭打理家族生意时,丁志忠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把鞋厂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