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已踏上经济全球化快车的中国经济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2008年将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弱势美元、原料涨价等影响。这意味着中国体育制造业的出口利润空间也会被压缩,因为全球化使其失去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规模优势。来自亚洲鞋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3月,由于各种成本的不断上升,已经迫使中国南方工业中心传统制造业中约15%的制鞋、服装等企业关闭或者搬迁。
南方制造中心工厂倒闭带来的失业问题比不久前沸沸扬扬的“民工荒”更让人担心,欧盟的反倾销为何总是针对“中国制造”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增加,意味着中国南方“世界工厂”将很快成为一个主要的通胀输出地,这也是福建、广东诸多制造业小厂遭遇关闭的关键因素。
抛开细枝末节和客观局势,这场全球性的“中国制造”问题,到底症结何在?说白了,那便是中国民营制造业缺乏的品牌意识,以及挑剔的欧洲消费者以至全世界的消费者所认同的“便宜无好货”的消费心理。
这也是中国体育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个庞大却虚弱的困局。
在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制造业中普遍存在的品牌搭车现象,是否真的是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必须经历的阶段和绕不过去的弯?企业的品牌成功之路是否需要由模仿到自创?因为当任何品牌在低端的运营环境中时,对于行业领头企业的简单模仿和品牌搭车,或许在短期内可以收到“短、平、快”的销量提升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还要去恶补曾经因为短期内的“营养不良”现状造成的品牌缺失。
那么,众多的“中国制造”今后应该卖给谁?
当然是中国消费者。例如鞋厂,其实它只要能做出品牌,并夯实销售渠道和终端卖场做物流供应链的保障,内销的利润和增长空间将远大于外销。不仅是制鞋业,目前国内整个快速消费品领域都显现出了这样的行业态势。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曾靠“中国制造”的外贸效应在国际贸易上取得了迅猛的成长,但是目前中国GDP依靠出口外贸增长作为驱动力已经呈现不足,那么未来的中国体育制造业主要靠出口还是靠内地市场呢?
今后将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新经济态势:大量从事外贸生意的厂家退回中国本土市场,中国消费者让“中国制造”在国内进入一个新的全盛时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