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作为国内第一家引进意大利先进鞋机生产技术的吃螃蟹者,中泰鞋机及和意大利合作的满誉福建公司在技术进步方面可谓受益匪浅,新产品源源不断。据了解,该公司现有台湾及意大利、英国、捷克的众多知名品牌的各型前、中、后帮机,裁断机,流水线和缝纫机,并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厂流水线设备输出。然而,在材料供应商方面,却不得不舍近求远。“前阵子公司才开了供应商大会,公司20个比较大的供应商,主要3个出自于我们泉州本地。比如说,精密铸造、加工、热处理、液压处理等等,我们都要到外地做。我们长期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合作,可是他们远在北京、上海,这一来一去,就要增加不少成本。”
这还只是其中的硬件条件。丁玉峰认识一位曾经在法国菲亚特集团任首席技术代表的博士,他来了晋江没多久,就打道回府,“博士本人是搞技术研究,整天钻在实验室还好,他老婆,对我们这边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很不适应。高端人才如此,基础的产业工人也是如此。因此,晋江要打造装备制造基地,把现有的装备制造先做大,相对不够完善的产业链要完善,然后再根据发展需要延伸到一些新兴的产业,循序渐进。”
□人物印象
发展的异类
在丁氏家族势力庞大的晋江,丁玉峰却是个山东人。按照业内人士的笑称,1992年,这位当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从山东来到晋江,从造飞机转行为造鞋机,都是为了当年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可能是山东人性格上的豪爽,和晋江人不谋而合,丁玉峰很快地融入到晋江这片制造重地。
和丁总交谈,动不动就会扯到人文历史,这与其科班出身和爱好密切相关。在这点上,和晋江本土的老板们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在这种科班出身的背景下,丁玉峰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动向更具前瞻性,特别是晋江的制鞋业发展到了这么一个重要关口,这样的前瞻性变得更有意义。
在同行还在大打价格战的时候,中泰已经开始苦练内功,并引进境外同行投资者;当同行还在仿冒同行的时候,中泰与意大利方的技术交流和新产品开发系统正日益完善。尽管中泰在晋江同行的发展轨迹中还有些异类,但它对晋江鞋产业未来的升级换代,借鉴意义可见一斑。
这就是新泉州人的魅力,在晋江这片土地上扎根了十余年,不仅带来了外来的文化、引进了境外的文化,并在本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未来晋江打造装备制造基地中的重要一员。
□对话
工艺和文化传统
才是核心竞争力
记者:本土的鞋革产业,对于高端鞋机产品的接受度如何?
丁玉峰:出于压缩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泉州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生产线的升级换代了,比如,引进一些快速生产线。但这一两年来,我们的出口比例是不断上升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的鞋革行业,已经到了比较不好做的时候。比如我们在广东的那个工厂的产品,主要输出地是越南、印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鞋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中。
记者:鞋机产业已经到了技术取胜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也有待加强?
丁玉峰:没错,但要真正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我们国内的效力还不是很高。按照惯例,台湾的仿意大利的,大陆的仿台湾的。曾经在一次展会上,发现同区域内有很熟悉的同行仿造了我们拥有技术专利的机台。意大利人不同意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但相关部门告诉我,他们可以调查,但没有执行力,因此,事情拖了很久,都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中泰的规模正不断扩大,未来是否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
丁玉峰:应该说,我们的一些动作,还相对比较被动,都是被市场竞争逼出来的,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一定要迈出那一步。因此,我们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丁总很谦虚。作为国内同行的龙头企业,应该有很强的能动性才是。
丁玉峰:不是这样。正是因为规模大了,才更不好办。我们国内总是提倡做大做强,其实我到国外参观了很多次,比如,意大利当地一个传承了百年的鞋业品牌,你到他厂里看看,会吓一跳,那个规模,在中国,就是个小工厂。国外讲究的是工艺、技术和一些文化传统,这是他们当地所谓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的发展无关大小,关键,还是要有核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