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很多企业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困扰的时候,在晋江,有一家鞋机企业因较早地把投资目光瞄向非洲,如今已成为泉州企业成功进行跨国经营的榜样。它就是中泰。
作为中泰的总经理,1992年大学毕业后来泉创业的山东人丁玉峰还有更大的雄心。这位原本学造飞机的高材生正与意大利知名企业合作,意欲带领中泰进行全球布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有人说,衡量一个地区鞋革行业的发达程度,不仅仅要从当地制鞋、制革企业的发展规模来审查,更可以从其鞋革配套产业的发展速度来判断,而作为鞋革配套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鞋机行业,更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鞋都的泉州,随着内部的竞争,外部的生产成本、人工、汇率等变动,行业整合洗牌的呼声不断。鞋机行业的变革,直接作用到了制鞋行业,新技术、新专利开始不断闪现。
“贴近目前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贴近目前国家最提倡的节能降耗,鞋企生产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节能的基础上,解放工人、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丁玉峰说。于是,一款远红外流水线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鞋机来说,可以节能近50%,节约工人数量约20%,效率因此提高20%。
据介绍,自动化,则是鞋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比传统鞋机来说,将节约大量的人力。比如说一条传统的成型线,可能需要120个工人,而换成自动化流水线,需要的工人还不到20个。“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无法接受这样的机器,因为它的成本是传统鞋机的10倍左右,所以尽管我们研发了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只有厦门的一家丹麦独资的鞋厂采用了这样的设备,因为理念相通。在国内,规模以上的鞋厂都是数千个工人,但在国外,进了鞋厂,一般看不到很多工人。因为那边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工厂就一定要通过自动化的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丁玉峰说。 “尽管目前国内对一些高端鞋机的接受度还不高,但这些,都是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泉州区域内不少比较大的鞋企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现在还主要靠工人,今后则主要靠机器。相信三五年内,随着行业整合力度的加强,鞋机产业发展是否成熟和先进,对于制鞋行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04年2月,意大利鞋机行业老大满誉集团正式与晋江中泰鞋机签署双方合作协议,成为福建鞋革行业备受关注的一笔“大交易”。意大利满誉集团,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四大类注射机器的制鞋机械生产企业,已有70多年历史,全球70多个国家知名品牌公司运用了该公司生产的数万台设备。4年来,在中意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中泰也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据丁玉峰介绍,2006年,中泰并购并控股了广东的一家大型台资鞋机厂,由此拉开了中泰在广东区域内的布局;去年,又收购了广东另一家大型企业,谋划新的变革。不仅如此,今年,也是中泰开始全球布局的一年。日前,该公司在非洲设立了一个工厂,迈出了跨国投资的第一步。同期,对越南的投资考察也在计划中,“越南的条件和市场环境都比较成熟,就缺一个去那里当家的人了。”
回顾当年和意大利满誉集团的合作,丁玉峰认为这是两个板块的碰撞。几十年前,欧洲也面临了今天中国制鞋业相同的困境,本地市场不断萎缩,市场开始向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正好碰上晋江的走出去大潮,在一次展会上,双方一见钟情。
“非洲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尽管非洲的局势不是很稳定,但在鞋革行业,还是一个空白点,还处于原始阶段。”丁玉峰认为,跨国投资的一个最大问题,在于对国外的不了解。每个国家具体的国情、政策和风俗习惯,都和中国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步步陷阱,盲目不得。
“打造装备制造基地如同开饭店”
一位长期研究“晋江模式”的专家作出这样的诊断:“晋江制造”虽声名在外,但只是在平面空间上螺旋发展而没有上升。这种发展方法在贸易摩擦加剧、用地和用工生产成本提升及环保压力吃紧的新环境下将难以为继。于是,当前的晋江,正从以廉价为比较优势的成本型制造基地,向技术型制造基地转型,产业格局的新蓝图开始构筑:传统产业迈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启动。这对于晋江正处于转型阶段的鞋机行业来说,是个不错的机遇。
作为晋江打造装备制造基地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丁玉峰说,在晋江搞装备制造基地,和开饭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般来说,选择在一个地方开饭店,我们会希望在周边能很便利地买到油盐酱醋,买到锅碗瓢盆,买到生鲜蔬菜。装备制造基地要成形,整个产业的配套都要跟上,目前,晋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NextPage]
据了解,作为国内第一家引进意大利先进鞋机生产技术的吃螃蟹者,中泰鞋机及和意大利合作的满誉福建公司在技术进步方面可谓受益匪浅,新产品源源不断。据了解,该公司现有台湾及意大利、英国、捷克的众多知名品牌的各型前、中、后帮机,裁断机,流水线和缝纫机,并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厂流水线设备输出。然而,在材料供应商方面,却不得不舍近求远。“前阵子公司才开了供应商大会,公司20个比较大的供应商,主要3个出自于我们泉州本地。比如说,精密铸造、加工、热处理、液压处理等等,我们都要到外地做。我们长期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合作,可是他们远在北京、上海,这一来一去,就要增加不少成本。”
这还只是其中的硬件条件。丁玉峰认识一位曾经在法国菲亚特集团任首席技术代表的博士,他来了晋江没多久,就打道回府,“博士本人是搞技术研究,整天钻在实验室还好,他老婆,对我们这边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很不适应。高端人才如此,基础的产业工人也是如此。因此,晋江要打造装备制造基地,把现有的装备制造先做大,相对不够完善的产业链要完善,然后再根据发展需要延伸到一些新兴的产业,循序渐进。”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人物印象
发展的异类
在丁氏家族势力庞大的晋江,丁玉峰却是个山东人。按照业内人士的笑称,1992年,这位当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从山东来到晋江,从造飞机转行为造鞋机,都是为了当年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可能是山东人性格上的豪爽,和晋江人不谋而合,丁玉峰很快地融入到晋江这片制造重地。
和丁总交谈,动不动就会扯到人文历史,这与其科班出身和爱好密切相关。在这点上,和晋江本土的老板们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在这种科班出身的背景下,丁玉峰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动向更具前瞻性,特别是晋江的制鞋业发展到了这么一个重要关口,这样的前瞻性变得更有意义。
在同行还在大打价格战的时候,中泰已经开始苦练内功,并引进境外同行投资者;当同行还在仿冒同行的时候,中泰与意大利方的技术交流和新产品开发系统正日益完善。尽管中泰在晋江同行的发展轨迹中还有些异类,但它对晋江鞋产业未来的升级换代,借鉴意义可见一斑。
这就是新泉州人的魅力,在晋江这片土地上扎根了十余年,不仅带来了外来的文化、引进了境外的文化,并在本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未来晋江打造装备制造基地中的重要一员。
□对话
工艺和文化传统
才是核心竞争力
记者:本土的鞋革产业,对于高端鞋机产品的接受度如何?
丁玉峰:出于压缩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泉州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生产线的升级换代了,比如,引进一些快速生产线。但这一两年来,我们的出口比例是不断上升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的鞋革行业,已经到了比较不好做的时候。比如我们在广东的那个工厂的产品,主要输出地是越南、印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鞋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中。
记者:鞋机产业已经到了技术取胜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也有待加强?
丁玉峰:没错,但要真正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我们国内的效力还不是很高。按照惯例,台湾的仿意大利的,大陆的仿台湾的。曾经在一次展会上,发现同区域内有很熟悉的同行仿造了我们拥有技术专利的机台。意大利人不同意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但相关部门告诉我,他们可以调查,但没有执行力,因此,事情拖了很久,都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中泰的规模正不断扩大,未来是否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
丁玉峰:应该说,我们的一些动作,还相对比较被动,都是被市场竞争逼出来的,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一定要迈出那一步。因此,我们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丁总很谦虚。作为国内同行的龙头企业,应该有很强的能动性才是。
丁玉峰:不是这样。正是因为规模大了,才更不好办。我们国内总是提倡做大做强,其实我到国外参观了很多次,比如,意大利当地一个传承了百年的鞋业品牌,你到他厂里看看,会吓一跳,那个规模,在中国,就是个小工厂。国外讲究的是工艺、技术和一些文化传统,这是他们当地所谓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的发展无关大小,关键,还是要有核心的竞争力。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