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年少的他,对数学有一种偏好,喜欢沉浸在数字的世界里,为此找了份银行的工作。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他的心中涌动着越来越强烈的创业冲动,最终辞职经营起鞋材商店,白手起家。
十多年过去了,他以自己活生生的事例证明搏击商海的魅力。他创办的鞋材企业,拥有自己的大型生产基地,还成为李宁等品牌的合作伙伴,向更高的目标进发。他就是郭炳森。
A 人物·创业故事
金融白领要造鞋塑帝国
受体育精神等的激励,郭炳森毅然辞去银行的工作,“下海”创业。从无到有,他最终自成体系,建立了鞋塑制造专业平台,今年还计划启动运动鞋生产的一体化项目,打响体育运动品牌的新战略。
历练:做事要先学会做人
1970年,郭炳森出生于惠安百崎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父亲是农村信用社的干部,母亲勤劳持家。年少时,他学习成绩没有特别突出,可数学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还喜欢看书,憧憬外面的世界。
1987年,他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而是选择走出校门。那年,一家国有银行的支行招人,招收的职位与他喜欢的数学有联系,他应试并最终被录用。
从此,他脱下校服,换上西装,开始了5年的金融业工作。这段日子里,他受益良多,上级、同事、朋友、客户对他影响不小,帮助他迅速成熟。他说:“从上课变成上班,一下子有了成就感。而整天和钱打交道,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也逐渐培养起责任意识。”
此时,泉州民营经济迅猛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崭露头角。他说:“周围创业的人们,激起了我原始的创业冲动,我暗自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悟出了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
创业:辛勤打拼结盟李宁
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他所在的百崎成为省内有名的制鞋基地,主要生产橡胶、鞋底。
他的家人也是制鞋大军中的一员。“其实最初也就是家庭作坊,小打小闹,家里几个人自己弄,做好了就卖。”他说,“那时一下班就脱下制服,帮家里料理生意。”
生意渐渐有明显的起色,订单也多了起来,一家人忙不过来了,于是招收员工、扩大生产。“1992年,我们的员工达到二三十人。”他说。
此时,家人开始动员他专心做生意,朋友鼓励他独立创业,他自己也深受创业气氛的感染。慎重思考之余,他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重要选择:放弃安逸稳定的银行工作,开始创业生涯。
“当时我想,自己还年轻,不拼一把更待何时?退一步说,第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只要方向对了,不管你从哪里出发,迈出去就离目标近了一步。”就这样,22岁的郭炳森,开始抛洒自己一腔的创业热情。
不过,他没有选择帮家人料理生意,而是自己经营起鞋材商店。他说:“我看了许多成功创业的案例,然而,别人的成功毕竟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的,我的条件不同,如果照搬会失败。”
经过了四年的努力打拼,他的企业开始在行业里小有名气,受到体育运动品牌李宁的青睐,成为其定点鞋底供应商,泉州也有不少销售商主动上门要货。
发展:倾3000万造生产基地
面对逐步增加的需求,他感觉企业必须进一步扩张,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他整合家里的企业,投建生产基地。为了保证工程进展安全快速,他自己主抓基建。
“从1996年到2000年,新生产基地总投入超过3000万,征地、建厂、买设备,将家里所有积蓄花了个精光。”他说,在家族企业整合扩张的过程中,老人的思想比较保守,有顾虑。善于处理关系的他,也明白上辈的担心。他屡屡通过耐心的解说,把工作做通,保证这一轮扩张的顺利进行。
他还大刀阔斧,砍掉非核心产品,致力于运动鞋橡胶大底和PHYLON中底的开发、制造,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均精益求精,生产出大量鞋材精品。
如今,他的企业员工人数已超过1000人,现代化、花园式的厂区面积60亩,年产橡胶大底500万双、PHYLON中底300万双、成型鞋垫500万双,业务从省内扩大至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因为供货的合作关系,伴随着李宁等品牌的成功,他的产品也踏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突破:百万年薪聘技术员
发展过程中,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想提高产品附加值,需加大研发创新的力度。“鞋材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加强产品研发、整合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才能提高销售利润。”
整合配套产业链的核心,就是鞋底模具的开发。对于模具,他可以说完全是门外汉。2006年5月,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技术是人做出来的,重金外请“空降兵”。
他开出百万元年薪对外招聘人才。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在业界传开,应聘者从四方赶来。最终,一位台湾籍技术员进入他的视线,其深厚的技术底蕴深深地将他打动,迅速引入。之后,他将尽量多的权限交给这位技术员,自己只管两件事:要投入多少,结果怎么样。
经此调整,他的电脑模具厂异军突起,为公司带来了技术创新及丰厚的利润。“高度授权,合理用人,这样老板也轻松。下车间,并不是老板的工作,做老板不能陷入事无巨细的泥潭,而应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他感慨道。
提升:鞋材到成品鞋全覆盖
当前,他对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极为关注,认为是制鞋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将迎来一次行业性大整合。
“在此背景下,我的思路是进一步优化技术开发。”郭炳森说,“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CNC模具制造加工中心,加强电脑软件开发等举措,我们将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今年下半年,他还将启动位于惠南的新项目,形成从鞋材到成品鞋全覆盖的产品线。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体育运动品牌必将走向竞合。其间,市场会进一步细分,有一些品牌将致力于市场运营,另一些品牌专注于生产制造,两者属一体化,分别为龙头与龙身,互相配合。”他说,“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否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