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的历史记录比较,威驰与思迪的销售数量几乎相差一半左右,其中,威驰的年度销量为39395台,而思迪的年度销量则达到68129台。
兼并重组不能忘记自主品牌
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这几年中,自主品牌厂家得到的是市场认可和品牌知名度,但资金积累十分有限,这对于目前汽车行业的动辄上百亿元的兼并重组来说,自主品牌厂家几乎是不可能成为兼并重组的主角。那自主品牌迅速做大做强的出路在哪里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四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主开发节能与清洁能源轿车。我国燃料电池轿车研发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汽车强国,还有多远?
如何评价中国汽车地位由大国到强国?最为关键和直接的见证就是市场。507万俩,在这样一个高基点上还能每年保持的120万辆产销增量和20%以上的产销增幅,3年370万辆的市场增量,中国汽车市场向世人展示出它的非凡活力和巨大能量。
目前从有关各方面传出的消息都预示着2008年中国将继续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并且从目前流传出来的一些版本来看,不管是北汽收福汽,还是东风兼并哈飞似乎都是以国有大型汽车企业为主的。但是仔细想想,中国汽车价格的下滑和家庭用车的普及,功劳最大的应该是自主品牌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厂家。这些自主品牌厂家因为没有合资公司提供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资金支持上也难以得到政策的倾斜,单一车型销售利润薄弱等等条件限制,使得他们在新一轮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中,就成了车市的弱势群体。但是我们必须关注自主品牌的发展,因为只有自主品牌才是中国汽车的未来。
自主品牌为什么在入世初期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呢?主要还是因为创新体制和优秀的人才团队迅速适应了市场变化,开发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车型。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这几年中,自主品牌厂家得到的是市场认可和品牌知名度,但资金积累十分有限,这对于目前汽车行业的动辄上百亿元的兼并重组来说,自主品牌厂家几乎是不可能成为兼并重组的主角。那自主品牌迅速做大做强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自主品牌厂家的“自主意识”决定了其不可能处于被收购的地位,既然收购又没钱,被收购又不可能,那么就得想想在“收购”与“被收购”之外得点子了。
奇瑞的合资之路看起来是很美好的一条路,但是从实际来看走的可谓步履艰难。不管是已经批准的奇瑞与美国量子公司的合资,还是正在谈判的奇瑞与克莱斯勒和菲亚特的合资公司,目前都还没有得到详细的进一步消息。通过合资公司来迅速提高自身业绩和改善财务状况的确是奇瑞的迫切需求,并且由于奇瑞在合资公司的组建上要求占据的主动权,因此合资公司可以带给奇瑞更多的是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
上市融资也是自主品牌迅速壮大的一条捷径,奇瑞在这方面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运作。奇瑞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一直在积极的探索适合中国自主品牌厂家快速和持续发展的道路。据悉,奇瑞股份公司的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以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一旦国家批准了奇瑞的股改机方案和上市计划,那么奇瑞的融资之路就正式启动了。
相对于建立合资公司来说,上市更适合于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如果能将合资和上市结合起来,那么持续、快速的良性发展将有助于奇瑞迅速的成长。
比起奇瑞的积极探索来,吉利汽车的未来显得有些没有方向。收购英国“黑色出租车”、360万换标、积极参加国际车展和最近的高速行车防爆胎技术的发布,这些事件始终被人们认为是在做秀,对吉利汽车的长远发展并无大的帮助。从吉利汽车近年来研发的几款车型来看,也是一直没能成为车市的主流车型。吉利虽然在7万元以下的车型中占据着不小的市场分额,但是面对其他公司高调在发布一些新车型,吉利的新车计划显得多少有些无力。
车市是无情的。就目前来说,最能体现一个汽车公司价值和前途的地方就是“新车”,一个汽车公司必须有能成为车市主流的车型,这样才能在汽车行业的大发展中有话语权。
车市的黑马比亚迪最近一直是一个关注度比较高的自主品牌厂家,更因为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一系列“万丈豪言”,使得人们认为比亚迪开始被F3的初步胜利迷住了方向。F3的成功因为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并且比亚迪现在还没解决好F3不被城市消费者认可的难题,就开始在F1,F6和F8上做“大跃进”计划了,这让人觉得有点“悬”。
华晨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健,完善的车型规划使得华晨车系自主品牌在业界好评如潮,骏捷也是第一款月销过万的自主品牌中级车。2008年华晨骏捷FRV和骏捷Wagon车型都将上市,这将为华晨骏捷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华晨骏捷必将成为中级车品牌中的一款明星车型,也将为华晨带来无限的荣耀和继续发展的机会。
但是毕竟华晨轿车自主品牌2007年的销量仅仅为11.5万辆,这对于国家三大,三小汽车集团上百万的销量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并且华晨的轿车品牌利润一直不高,这也是困扰华晨继续投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通过兼并重组来迅速发展是华晨总裁祁玉民2008年的头等大事。
面对中国媒体对“2008年中国汽车将迎来兼并重组高潮”的新闻报道,笔者一直有一种担心,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厂家,别被自己人给扼杀了。自主品牌因为经验不足,发展几年下来,难免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支持来帮助自主品牌渡过难关,继续为中国车市的发展贡献出他们的力量。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