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通信业务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都需要大容量的传输系统搭建通信基础平台,而其主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光通信技术。近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中兴通讯WDM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ZXWM M900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消息。此次获奖是中兴通讯继“支持通道共享环保护的保护倒换协议”获得中国专利奖后,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此前,中兴通讯的ZXC10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产业化、ZXR10T64E电信级高端路由器项目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超长距离光传输是发展方向
光通信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光传输系统一直在追求单波长传输速率更高(从2.5Gbit/s到现在的10Gbit/s,直到向40Gbit/s发展)、波长数更多(从单波到8波到现在的40波,正向160波以上发展)、容量更大;另一方面未来的光通信技术正在向智能光联网方向发展,即适应数据业务需要的业务灵活配置、运维更便捷的智能化光网络。而对于WDM技术而言,却面临两相制约的困境。
中兴通讯波分产品规划经理赵勇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从技术方面来看,长距离和大容量是相互制约的。长距离传输系统的噪声性能会严重恶化,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影响更显著;而大容量是增加单根光纤传输的波长数量,提高单波长信号速率。波长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波长信道排列信号密度的增加,信号间干扰会更严重。单波长信号速率的提高,对系统噪声等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就是为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而出现的。”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兴通讯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再次在光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ZXWM M900更是为超长距离光传输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参与此次项目研究工作的北京邮电大学相关专家介绍说:“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兴通讯联合承担国家‘十五’863课题‘WDM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研究’的研究开发,全面掌握了DWDM系统的超长距离传输、喇曼/EDFA混合放大、非线性和色散综合管理等关键技术,采用环路实验平台完成了1.6Tbit/s DWDM超长距离光传输试验,并开发了DWDM超长传输系统的仿真软件。该课题以863最高成绩Aa通过验收,同时由于该课题技术水平高、相关技术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巨大,研究成果还获得过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兴通讯该项目负责人赵勇认为,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可简化骨干网的结构,便于业务调度和管理,并可大大减少昂贵的电再生器件的使用,从而减少网络投资,降低运营费用,节省占用空间和功率需求,并易于升级,是光网络的基本支撑技术。所以传输距离更长、波长数更多、单通道速率更高的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将是光技术研究的永恒主题。
深挖客户需求
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大容量、宽带化以及全光网络技术的应用成为未来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兴通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发,其自行研制成功的WDM光传输系统也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据本报记者了解,作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干线光传输网络建设的主流解决方案,中兴通讯的WDM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ZXWM M900以其成熟、稳定的性能获得全球客户的一致信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超千公里长距离光传输工程,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波分传输骨干网,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中兴通讯于2005年承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DWDM工程——中国移动西部环新建项目。国际市场上,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德国、捷克、俄罗斯、巴西等30多个国家的骨干网络。目前,以ZXWM M900为代表的中兴通讯系列高端光网络产品平均增长率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球三强。
谈到中兴通讯的成功秘诀时,赵勇说:“首先,中兴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目前中兴通讯在全球建立了五个研发机构,从事光通信研发工作的员工超过2000人。中兴通讯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除内部研发机构外,中兴通讯光网络还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共同创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OTN系列产品的研究及光通讯领域前沿技术的预研。其次是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的一系列成绩主要得益于中兴通讯专家级的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
据记者了解,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兴通讯光传输目前具有5个ITU标准的编辑组席位,在专利领域,中兴通讯光网络产品也拥有了600余项国内专利和87项国际专利。在国际知名机构Ovum-RHK的最新统计报告中,中兴通讯长途传输产品(LH DWDM)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进入世界前二,市场增长率则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位。2007年,中兴通讯被评为光通信行业国内“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企业。
基于以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累积,赵勇对未来在光通信领域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今后中兴通讯将在产品及服务提供、市场销售及定价、市场响应速度、客户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中兴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定合理战略目标,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短板分析,配合公司整体国际战略部署。我们将通过人才、研发、成本管理等多项战略组合,精耕细作,采取差异化策略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