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柏林的一座公园中,中德学者为孔子树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07年3月2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三楼大礼堂座无虚席,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以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400多名观众一起分享了她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的《论语》心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伦理理念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几千年时间阻隔,再次征服了今天的人们。听众纷纷表示,讲座是一趟让人享受的“文化之旅”。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浮于海”(坐着木筏出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
在中国的近邻韩国,上百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一些著名的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越来越重视培养员工的汉语能力;在日本,“汉语热”直追“英语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仅日本五大主要中文培训学校,2004年的入校生已突破5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2002年到2005年,英国大学里把汉语作为主课选修的学生数量已经翻了一番。英国汇丰银行从2001年起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主办若干支持汉语教育和赞助青年才俊学习中文的项目;法国的汉语热更是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说:汉语学习人数在法国增长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2006年增长3倍。美国大学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愿意把汉语列入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有2500所。正是顺应了这种学习汉语的需求,美国有40多个州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要求。
据国家汉办统计:2004年,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3000万人。
推广本民族语言,各国政府都在行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频繁,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语言传播文化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据报道,日本不久前宣布,近期要在日本本土之外建100所日语中心。今年1月,日本媒体报道了日外务省与国际交流基金会具体的拓展海外日语教学计划,文章题目十分抢眼:“绝不能输给汉语!”
韩国也表达了一样的雄心大志。年初,韩国文化观光部宣布要在世界上开办100所世宗学堂,首选地就是中国;俄罗斯则制定了推广俄语的普希金学院计划,院长是现任总统普京的夫人。普京夫人通过各种渠道为本国语言代言,展现俄语和俄罗斯的魅力;印度受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启发,学习中国经验,准备建立“甘地学院”,以促进印度文化的国际化;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更是增强了危机意识,在中国孔子学院成立的短短几年里,他们都先后到北京的孔子学院总部,或到各国的孔子学院进行了考察学习。
正像国内外许多人士指出的那样,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象征。所以,无论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些有着十分丰富的语言推广经验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俄罗斯这些刚刚开始重视文化传播的国家,都十分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快了推广本民族语言的步伐。
平均四天建立一所孔子学院
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推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但长期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创办传播中华文化相关机构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身上。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日常办事机构,设置在教育部内。国家汉办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以语言作为桥梁,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达到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目的。
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从2004年开始,在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终于诞生。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孔子学院”。
国家汉办建立孔子学院的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平均四天一所的速度更令人称奇。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话来说:“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据介绍,仅去年一年国家汉办就接待了7000多位来访的客人,国外的3000多人,国内的4000多人,谈的主题基本上就一个:要建孔子学院。按照国家汉办高效的工作机制,通常从签协议到开课,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国际上高涨的中文学习需要。许琳主任介绍说,现在国外大学、社会机构正式向国家汉办提出开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已经超过400份。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们在推孔子学院,而是国外拼命推着我们要赶紧办。
有这样两个故事能充分显示世界各地对建立孔子学院的热情和急迫程度。美国罗得岛大学是一所在全美大学中排名120多位的工科院校。当罗得岛大学提出要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后,考虑到离该大学只有1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已经建了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办就没有同意。罗得岛大学的校长专门通过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找到了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十分急切地说:“给我1分钟时间,就看一张图!”这一次该许琳主任称奇了,这是一张罗得岛大学孔子学院的效果图,这张图上清晰地绘制了一个把宁波的“天一阁”和北京的“恭王府”结合在一起、成比例缩小的中国园林式建筑。罗得岛大学校长说,罗得岛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现在中国的各种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多的,学了汉语,我的毕业生才有更好的机会。我们孔子学院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建了,在全球招聘汉语教师也已开始……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学院在瑞典的奇遇。目前,全世界说瑞典语的人只有1000万左右,所以瑞典人对本国语言十分“爱惜”,出版物、广播、电视几乎都是瑞典语,甚至一些人士表示瑞典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领地”,绝不能让英语、德语“抢占了地盘”。但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却一下子得到了瑞典人的热烈欢迎,绿灯大开。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就招收了一个汉语强化班,政府官员、从事对华贸易的企业界人士纷纷报名参加培训。
在孔子学院使很多人羡慕、赞扬的同时,也有个别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发出风言风语,个别人甚至说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威胁”。事实胜于雄辩。许琳主任说,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申请要办孔子学院,我们知道这个学校有些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看法,就问校方是否想好了。为此,哥伦比亚大学专门召开了教授联会,结果是除一两名教授反对,绝大多数教授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