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时尚 >> 品牌汽车

50万辆库存车神秘蒸发,车市淡季闹“饥荒”


[  中国汽车资源网    更新时间:2005/6/23  ]    
    来自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乘用车销量达到24.96万辆,不仅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出现增长,并且24%的增幅为今年之最。轿车是5月份乘用车中表现最好的,销量达到22.4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7.8%。此外是今年表现一直不错的MPV,销量达到1.08万辆,同比增长了15%。而SUV随着东风本田CRV、长城、双环、瑞虎等装备全、质量可靠的都市SUV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快速下滑的势头。5月份,SUV的销量为1.39万辆,同比降幅由上月的16.4%下降至13%,今年前5个月的销量也同时降低了3个百点。

    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认为,连续三个月国产乘用车销量出现增长,说明乘用车市回暖势头基本确立。他认为,车市回暖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存款的低利息、低迷的房市和股市使投资无望,从而更多的资金转移到了汽车消费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厂家和经销商去年高达四五十万辆的不合理库存通过今年近半年的消化,目前基本降到了合理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而国产化进程的加快、欧元疲软、钢材能源价格的下降也同时缓解了厂家的成本压力。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和厂家都不轻易降价,市场价格逐渐趋稳,一直持币待购而积蓄的能量开始逐渐释放。

    50万辆库存被消化殆尽?

    有众多专家相信,去年底全国库存汽车有50万辆,支持这一数字的来源一是国家发改委官员的预计和各汽车企业的自我统计,是各类车加在一起的总量,为50万辆。另一个数字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04年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0%,而产量增幅为15%,估计全年可能有30万辆乘用车过剩。对于30万辆这一数字,有不少人认为过于保守,而这些库存大都在经销商手中。

    不过,从今年前5个月的市场形势来看,一方面,在全国性汽车信贷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下,市场正在逐渐回暖;另一方面,产销处于基本平衡状态: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乘用车今年1月份产销25.77万辆和24.31万辆;2月份乘用车产销21.55万辆和21.35万辆;3月份乘用车产销35.29万辆和35.58万辆;4月份乘用车产销35.40万辆和33.70万辆;5月份乘用车产销30.45万辆和31.74万辆。基本上每个月均处于产销基本平衡状态,也就是说这50万辆库存要么不在上述销售数字之列,要么仍被雪藏。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表示,50万辆库存车的问题太敏感,不好回答,不过他认为50万辆的库存大部分是经销商的库存,而且目前库存已经被消化掉了。

    笔者调查北京地区多家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发现,他们基本都不承认有历史库存,即使有也都为正常的库存,且基本是新近订的车。上海大众的一个经销商表示,他们原有的库存早在今年前两个月就已消化掉了,这位人士估计50万辆库存应该说已基本消化得差不多了。

    实际上,行业机构的数据都是厂家来上报的,有的是终端数据,有的是销售公司的开票数据,有的是生产线上的数据。既然50万辆库存大都在经销商手里,照此说来,这50万辆的销售数字应该不在中汽协会的统计之列,或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因为中汽协会的数字大都来源于汽车厂家上报的数字。那么在今年前5个月这50万辆库存就被消化掉实在是可喜可贺,市场购买力确实强劲。

    车市存在不诚信?

    不过,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缺失诚信是目前车市的最大问题,最大的不诚信就是“50万辆库存没了”。今年前5个月汽车价格被一致认为稳定、稳定!真正的原因不是市场经济决定的,不是市场竞争造成的,而是厂商利益一致形成的!他认为汽车市场已经从2004年买方市场被厂家拖回到卖方市场,汽车厂家的地位被空前强化,垄断形成,制造热销假象、蓄意炒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苏晖认为,由于厂家的作用,汽车行业有可能由买方市场被拉到卖方市场,他甚至担心车市出现泡沫,出现下一个50万辆的库存。实际上,根据亚市的统计,6月份开始的十天内销量已开始下滑。

    据北京的一位经销商称,前期曾经“断货”的铃木雨燕,现在已有了库存。另据一位经销商称,实行品牌管理后,厂家对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和“亲和”力度更强,帮助经销商开展销售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经销商也不再自行降价,正趋于理性的回归。

    实际上,去年的库存车并非已找不到影子,上海大众近日就推出帕萨特2.0超值款车型,手动挡降价2.5万元,据悉这批车是去年所产,库存时间较长,销完后就没有了。另外,由于国产宝马老3系已经停产,因此近日北京地区的经销商将库存老3系车降价出售,其中国产宝马325i最新报价为37.8万元,比厂家指导价低了3万元。

    由于厂商基于前期比较大的库存压力和对今年市场的谨慎判断,排产计划不大,但市场的回暖速度出人意料地快,令厂家措手不及。车评人陈育松认为,厂家排产计划的调整需要有个周期(一般需要3-6个月),市场上就会出现短暂的供求失衡,预计这种局面到下半年就会得到很明显的缓解,到时候价格也会有一定的下调。

    6月车市上演扩产大赛 国产车总产能400万辆 

    连日来,波澜不惊的国产车市面临新的震荡。几乎所有国产大牌厂家加快了生产线改造的步伐,积蓄半年的产能在本月将全面释放。 厂家开足马力拼“产能”

    北京现代的扩能冲动表现得最为急切,不顾伊兰特的热卖局面而停产一个月改造生产线,目的就是扩产。刚刚在5月底恢复生产的北京现代,最新年产能达到了30万辆。

    6月2日,上汽通用五菱的青岛微车生产基地开始动工,再加上原有的25万辆产能,将突破30万辆。

    5月28日,上海通用在浦东金桥新建的整车南厂正式建成投产,规划产能为年产16万辆整车。加上原有的三条整车生产线,上海通用总产能可达到48万辆。

    上海大众三厂改建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届时上海大众的产能将提升15万辆,达到60万辆。

    今年年底广本第二工厂也将建成,使广本总产能达到36万辆/年。加上东风本田,今年年底本田在中国的总产能就将达到48万辆,规模仅次于大众和通用。

    5月底,位于成都的一汽大众第三厂悄悄动工,预计年产10万辆乘用车。建成后,一汽大众的产能将达到惊人的76万辆。

    5月27日,长安集团旗下的长安铃木20万辆扩能工程正式投产,长安铃木的产能一举达到35万辆。仅过了3天,由长安和江铃共同出资组建的江铃控股公司正式开业,这使得长安的产能足足增加了30万辆。

    今年至二期工程完成之后,奇瑞的产能已达到发动机40万辆、整车30万辆;比亚迪公司也计划将产能继续扩大到20万辆;随着长城二厂的建成投产,今年长城汽车将达到20万辆产能,年增幅高达60%。

    吉利汽车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底该公司总产量将由现在的20万辆增至30万辆。

    今年车市能否消化巨量“产能”

    专家认为,汽车企业年产30万辆才能达到规模效应,因此只有积极扩产才能降低成本。但问题是,今年车市能消化掉这么多产能吗?汽车厂家对此信心十足。一位厂家高层甚至称,公司没有时间去考虑产能过剩问题,产能的过剩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成熟期所必然经历的阶段。

    在产能释放不充分的时期,流行的车也就是紧俏的代名词,要拿到现车没有门路不加钱是不行的。但“有价无车”“有市无车”此类现象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都将迎刃而解。产能的扩大不仅说明现有车型的量扩张了,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新车型即将被引进。

    但扩大产能对汽车厂家来说并非良方一帖,产能扩大了,国内市场若“消化不了”,容易陷入产销矛盾的困境。据统计,奇瑞、吉利、中华、红旗等自主品牌的轿车,在2004年都没有达到预计的销售目标。

    有关专家分析说,车市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左右整个下半年的车市。厂家产能越大,买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买车的价格也将越实惠。看来,对于观望已久的买家来说,七八月份应该是个很好的时机。(钱江晚报 陈哲) 厂商控制投放节奏让订单掌握话语权 “火烧人参”暖了车市

    曾风靡中国商界的韩国作家崔仁浩所著的《商道》一书,描绘了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真实而传奇的一生,其中对经商之道做了独特的诠释。在林尚沃人生的第一次危机中,因受石崇大师点拨最终躲过了一劫。 1809年岁末,已经是朝鲜最大巨贾的林尚沃,完全垄断了朝鲜的人参贸易,当其带着5000斤人参随特使队伍到达北京后,因把人参的价格每斤提高了15两银子,遭到了北京药材商的联合抵制,而在此前近200年里人参的交易价格都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多月里,人参没卖出一斤,双方僵持到了顶点。眼看到了回国之日,如果把5000斤人参原路运回,那就意味破产倒闭,并被永远赶出北京商界,此时林尚沃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大决定———火烧人参! 当时的中国把人参看作是“活命草”,如果没有了朝鲜人参,将百药无效,所有的药材商和中药房都要关门大吉。结果,北京商人以每斤90两银子的高价买进了人参。 几天前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让记者帮忙问问伊兰特的价格,几分钟后电话打过去:“你要的伊兰特1.8T手动挡豪华型13.98万,这周没车,要买等月末吧。”“你没弄错吧,现在买车还要排队?”朋友满是不解。其实,类似的声音在车市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而这只有在车市火爆的两年前才有。对于沉寂了许久的车市,淡季里闹起“饥荒”,究竟为何? 低靡车市让厂商醒了 2003年及之前一两年的车市,只一个“火”字即可概括,车市需求量猛增。随之汽车专营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即使是在一个中等发达城市,几乎每周都有4S店建成的消息。当时平均一辆车的利润高达2、3万元,不少经营者挖空心思到厂家争取代理权或提车,厂商关系可谓是“血浓于水”。车市就像一个气球,开始迅速膨胀。 2004年,车市开始回落,销售利润变薄,但2003年的余热让厂商依然在盲目乐观。厂家不断增加生产线,开发新品,造成大量汽车积压;商家花大笔资金库存的新车也难以消化,双方开始互相转嫁压力,“价格战”从厂家之间打到了厂商之间。车市在年末乱成一片,最终以全国累计60万辆的库存无力地走到了终点。 2005年,筋疲力竭的厂商开始小心翼翼,盯紧市场变化以调整产量和销售手段。在4月份车市销量继续低于3月份5个百分点时,部分厂家先是停产调整继而“以销定产”,商家也改为订单式销售。车市放量开始紧缩。 由此可见,目前车市的“饥荒”并不是凭空而来,车市在经过了大起大落的震荡后正在回归理性。 车市在风险中转暖 汽车厂家紧缩了市场放量,这无疑与朝鲜巨商林尚沃“火烧人参”一样,承担了较大的风险,照此下去全年的销售计划势必要受到影响。不过此举的确给了惨淡车市一针强心剂。 5月份以来,不仅新上市的车型出现难得的热销,就连一直在降价的经济型轿车也开始紧俏起来。记者从网上车市了解到,上月全国车市价格均出现了小幅上涨,伊兰特、飞度、阳光、爱丽舍、捷达等热销车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其中1.5L的两厢和三厢飞度售价全部上浮到10万元之上,价格上涨接近5000元。 “价格平稳、市场上车型不全、部分车出现断档是目前车市的主要表现。”在上周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举办的汽车信息发布会上,业内人士预测,6月份车价仍然趋于稳定,而7-9月份的车价将视厂家的产量而定。 荒唐跟风者无人捧场 为何厂商正常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却被视为“假相”和“炒作”?原因只有一个:跟风者“腥了一锅汤”。不可否认,部分加价卖车的厂商打着“以销定产”的旗子,其实却是囤积居奇,只图短期获利。这种恶意加价,让大众对所有厂商都产生了怀疑,“李逵”和“李鬼”一时让大众真假难辨,媒体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干脆“一杆子打倒一片”。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个帖子,题为《如果我能更傻些》,一个准车主对目前车市跟风加价者做了很精彩的讽刺。跟风者急功近利也可,耍销售手腕也罢,但前提是消费者能比现在更傻些。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在影响购车的几大因素中,消费者已经把价格排在了质量和服务之后,退居到了第三位。想跟风赚钱的汽车企业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在如何挖空消费者钱袋上,相信永远不会有市场。

    别再给车市撒盐 

    去年车价大跳水曾在车市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买了车的人心揪着疼,就怕越亏越大,准备买车的人又怕买了砸手里,左右为难。半年多过去,当媒体对今日车市的“饥饿疗法”大肆抨击时,大众恐慌也随之再次降临:“莫非车市又乱了?” “饥饿疗法”,确切地说是媒体单方面给有市无车现象冠以的代名词,附加词即是“假相”、“花样”、“炒作”等等。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说法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种热烈的追捧。靶子一立,乱箭就以不及迅雷掩耳之势飞来!一时间,类似《“饥饿疗法”最终饿了谁》的文章铺天盖地问世了,执笔者纷纷当起了老中医,为车市望、闻、问、切号起了脉。 车市病了吗?与几个月前相比,最近两个月来的车市销量稳中有升,价格平稳,除个别热销车型出现断档外,别无其他。有媒体认为,厂商联合制造了目前有市无车、加价销售的现象,这就是“病”。那么试问,这与车价崩盘、经销商出局的车市相比,哪个更健康?为人治病者倒有无病呻吟之嫌。 一位营销学专家的话值得深思:要靠科学方法提高营销效果和命中率,不要因市场环境不好而停止营销努力,这样市场的疲软会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此时如果企业怕自身消耗而不敢投入开展营销活动,同样是坐以待毙。不管“饥饿营销”中是否有个别厂商借机炒作,但从整体上看,车市放量紧缩的确是缓解车市紧张情绪的一剂良药,厂商负担轻了,有车人心里踏实了,买车人也可彻底静下来研究一下要买的车了,大家因此都变得理性了。那么此时还有给车市泼盆冷水的必要吗?如果车市真的一直冷下去,到那时媒体又能做什么呢?所以,我们没理由去指责厂商的自救。 买涨买跌是消费者的事,如何救市是厂商的事,舆论应该做的是客观、公正地报道和引导。一度惨烈的价格战就像给车市撕开了一道伤口,血淋淋的让人触目惊心,当伤口渐渐愈合时,千万别再撒把盐。对于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它的震荡起伏才是应有的态度。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政策加速市场萎缩,上半年进口汽车...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小排量车日渐走俏,国内汽车巨头抢...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