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冠捷与奇美电子的此次合作其实是各取所需。奇美电子看中冠捷庞大的产能,以此带来更多、更稳定的销售机会,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而冠捷方面,自从今年5月京东方撤股(详见本刊6月20日130期《再抛2亿股冠捷股份 京东方与长城交易成就3方共赢》)导致产业链断裂后,它的生产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以上分析人士指出,包括三星在内的显示器厂商都有独立的面板部门或稳定的面板合作伙伴,冠捷必须找到新的战略盟友。奇美电子虽然长期与各显示设备厂商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它从未与任何一家结盟,这恰好符合冠捷的要求。
事实上,与奇美电子的合作还有更多的好处。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由于两家公司在宁波都设有生产基地,地域优势将带来运输成本的节省,它们甚至能够联手建立更完善的显示设备工业园。另一方面,冠捷已决定在2008年发力消费电子,液晶电视是它的主要业务。而在10月11日正式量产的南海奇美液晶模组项目明年还会追加投资,使产能达到2000万片,二者目标十分吻合。
宣建生日前表示,2007年是公司向国内第一发起冲击的关键一年,为了实现目标,冠捷所有工厂都将全力支持自有品牌。段振华则肯定“冠捷已经在运营模式、自身信心以及寻找和把握新机会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IT时代周刊》也从冠捷内部人士处获悉,冠捷今年在渠道上下了很大功夫。它不仅要在全国10个中心城市设立旗舰店,而且还要以省会城市为覆盖点建成大约300家形象店。而北京、浙江和广东三个重点区域则被定为关键突破口,它们至少将带动15个城市的销售突破。
三星表示不屑
2005年,当冠捷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的时候,国内几乎同时惊叫“三星式微”,但韩国人却轻描淡写地把这形容为对手的“自我安慰”。他们认为,冠捷自有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吆喝,是个爱打价格战的“小角色”。而在高端市场,三星的优势对手不可比拟。两年后的今天,当冠捷自认已经跨进一线品牌行列,与三星、LG、飞利浦等厂商平起平坐的时候,三星依然对此表示不屑。
三星显示器产品经理张淼斌指出,冠捷有更远大的目标无可厚非,但三星的综合性优势一直在加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也在不断提高。今年第3季度的财报也显示,液晶显示器业务强劲的增长使得当季销售收入增长了34%,达到4万亿韩元,营业利润达到0.7万亿韩元。受此拉动,公司整体营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达到2.1万亿韩元。“在中国显示器市场,三星依然是老大。”
“为了做大品牌,冠捷在2008年仅广告支出就将超过1亿元。”段振华说。
徐文选在10月17日表示,希望2到3年内跟第2名(指目前排名第1的三星)拉开100%的销售距离。徐坦言,企业间仅有20%的差异没有太大意义,领先必须是绝对的。
冠捷野心毕露,这让部分人士为三星的未来地位感到一丝忧虑。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批观察人士认同三星的“自信”。
据悉,冠捷已于10月初在三星、LG等一线显示器品牌之前率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徐文选表示,这一殊荣是冠捷在自主品牌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它从简单的抢市场份额到创立品牌的战略拐点。而早在今年7月,国际投资银行瑞信集团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把冠捷股价从5.82元上调至7.77元,评级为“跑赢大市”。瑞信集团的依据是,市场回暖将使液晶显示器和电视的毛利提高,加上冠捷积极推出具有成本优势的多款新品,下半年它的边际利润将保持增长,全年的成本节约也高达4000万~6000万美元。
看好三星的人士透露,自去年下半年起,由于鸿海集团旗下从事液晶面板和终端产品制造的群创光电产品事业群激烈竞争,冠捷盈利大为受限,不少大型投资者相继退出。此外,冠捷大股东飞利浦近期也传出增长放缓的消息,瑞银集团则把今、明两年的液晶电视整体出货量分别降低了80万台和180万台,这势必会打乱冠捷的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