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内耗是伤
起亚隶属于现代集团,所以关键时刻起亚必须服从于现代的整体战略,这就形成了起亚技术上来源于现代,管理上服从于现代的局面。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并非罕见,比如psa内部标致与雪铁龙之间,volkswagen内部大众、奥迪、斯柯达和西亚特之间,ford内部福特、马自达和沃尔沃之间,gm内部别克、雪佛兰和大宇之间等等,可没见起亚和现代在中国这样异于同门的竞争关系。
每次东风悦达起亚新车上市,现代的中国伙伴北京现代往往屡有价格调整等促销政策出台;东风悦达起亚一有营销举动,北京现代也总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相应反应。这种类似于内耗性质的竞争,时常让东风悦达起亚的种种想法不能完全施展,受了气也只有自个儿忍着。
表象上看,是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之间的纷争,本质上讲,确实中韩双方在利益上的博弈,联系到此前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中韩双方围绕零部件配套等多个方面的分歧,其中可见端倪。虽然在市场换技术的条件下,中资和外资方面屡有纷争,但没有哪家企业矛盾如此激化并公布于众,这种矛盾成为两家企业发展的隐忧。
不过,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这理还乱的关系还没弄明白,现代又在华泰和江淮之间搞起了平衡,不但前期将旗下商务车h1和旗下重型商用车投放到江淮,以江淮品牌销售,还将越野车特拉卡投放到华泰,将上代suv胜达非投放到华泰。
这边和江淮、华泰的是是非非还没有结束,那边又传来现代和广汽就商用车项目眉来眼去的说法,这种背景下,现代可以拿出手的资源毕竟有限 ,现代和起亚难免在中国有所不及。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汽车巨头之间的并购日益频繁,以节约车型开发成本为初衷的同平台战略也逐渐在国际汽车业普及,同一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却可以个性不同,但是很难看到有如现代和起亚在中国这般内部的竞争关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韩系品牌的竞争力。
列强打压是因
对于习惯在世界上面对欧美日等老牌汽车品牌强势打压的韩系品牌而言,在中国遇到的挑战远不及在其它市场来得直接而激烈。
当现代、起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所遇到来自欧美日汽车品牌的压力是现在所无法企及的,韩系品牌打了个时间差,利用外国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抢得了市场的先机,也间接地铸就了前几年的辉煌。
不过,当中国汽车市场以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热情持续高涨,欧美日汽车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今非昔比。
这种重视程度从几个方面可见一斑,比如,升级中国机构的规格和档次,赋予中国管理层更高的权限;比如,在中国市场投放更多更先进的车型,从产品投放上保证竞争力;比如,在价格调整上体现出更快捷的反应和更及时地调整,屡屡充当价格杀手。
欧美日汽车品牌集体发力,让韩系品牌有些吃不消,在应对上也有所不及,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需求制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间繁荣,中国汽车市场的空前繁荣也制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惨烈竞争。
目前,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竞争从很大程度上讲是远高于其它市场,包括欧美等成熟市场,欧美日一线汽车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也是韩系品牌不断失守的重要因素。
中国崛起是源
以奇瑞、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近两年的全面崛起给了韩系品牌以直接的冲击,奇瑞和吉利已经牢牢占据了企业销量排名前10的位置,长城也屡有佳作,极大地削弱了韩系品牌的竞争力,分割了韩系品牌的市场。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崛起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的控制,中国汽车企业可以用远低于韩国竞争对手的价格制造出同档的产品,价格已经不再成为韩系品牌的杀手锏,相反还成为了被对手攻击的短板。
另一方面,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技术上取得的长足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同韩系品牌在技术上的差距,竞争力在相互之间此消彼长,韩系品牌所受打击可见一斑。
再者,自主品牌的爱国情结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于国人消费的吸引力,虽然这是韩系品牌在韩国本土的擅用招数。
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无疑给韩系品牌断了后路,同欧美日品牌相比,韩系品牌有品牌、技术上的短板,同自主品牌相比,韩系品牌价格优势不再,这加剧了韩系品牌的危机。
摆正位置是本
说韩系品牌在中国遭遇到了生存危机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品牌口碑有失、竞争力下降、成长性欠佳确是不争的事实,韩系品牌已经处在了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
韩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是否走到了尽头?答案显然不是,从目前韩系品牌的销售情况看,现代的进口车型圣达菲、酷派有着为数不小的销量,起亚的整车进口也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而且还有新伊兰特即将上市、酷派国产等利好消息刺激。
那么,对于韩系品牌而言,中国市场的出路何在?
第一,摆正位置是前提。韩系品牌在全世界的是靠拼出来的,拼不过品牌拼技术,拼不过技术拼价格,拼不过价格拼服务,总之是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去和强敌对手力拼。在中国(globrand.com)市场,如果韩系品牌以成功品牌自居,解决将会很凄惨。
第二,品牌建设是关键。前几年,韩系品牌在市场上的高歌猛进,让品牌管理者疏于对品牌建设的布局与考虑,这两年韩系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不断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韩系品牌,三星是它们身边现成的品牌导师。
第三,解决内耗是基础。首先是尽快消除中韩双方、现代和起亚之间的分歧和意见,形成品牌合力;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现代与起亚在品牌差异、个性、风格上的区别,才能够在各自细分市场有所作为而不是相互制约。
第四,端正态度是希望。韩国车当年打开北美市场靠的是产品的高质量和延长保修期,5年10万英里……再看看现代和起亚在国内的车型,车辆本身的缩水不提也有在售后服务上的区别对待。重视中国市场,而不是区别对待,这才是韩系品牌发展的希望。
作为品牌研究,韩系品牌曾经的辉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现时的低迷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品牌真正成为让消费者乐于接受、乐于消费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