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今天发布,联想以1389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排在榜首,这个数字已基本达到财富全球500强的进入门槛,表明电子信息百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业界也注意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赢利水平与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自主创新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龙头效应”增强
百强企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本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和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236亿元,比上届增长了16.8%,上缴税金350亿元,占全行业的47.9%。
百强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本届百强企业中,联想和海尔两家企业的收入超过1000亿元,超过百亿元的有23家。同时,在百强排行中,前十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十强现象”越来越明显。从有关统计数字看,在本届百强企业中,排名前十位企业的营业收入之和达6040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上缴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出口交货值1292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3.5%;研究开发投入24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55.6%。
但总体上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与跨国巨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特别是赢利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本届百强企业共实现利润223亿元,只占全行业的11.9%。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百强企业面对的挑战包括品牌影响力不大、跨国经营能力较弱、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
实际上,很多百强企业也认识到与跨国巨头之间的差距,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奋起直追。在今年百强发布前夕,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派出调研组分别考察江苏、广东、河南等地的入围企业,听取了重点企业的意见。华润微电子总经理王国平说,百强企业从总体上来说,企业规模、资本实力、人才素质、国际经营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还很大。走在产业前面的跨国公司靠技术储备与市场优势不断挤压国内企业,我们只有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先发制人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江苏新潮集团董事长王新潮也认为,尽管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突破“结构瓶颈”
业界专家注意到,在百强企业龙头效应不断增强的同时,百强主体地位在逐年弱化。比如,营业收入占行业总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4%;销售利润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去年的2.09%,且利润总额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64%),这无疑标明电子信息产业碰到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瓶颈。
信息产业资深专家董云庭指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外贸结构、区域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在产业结构方面,软硬件比例不当,软件产业规模总体偏小,自1998年以来,我国软硬件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软件占全行业总量的10%),去年软件营业收入增长率低于全行业总量的增长速度,相比之下,美国的软硬件比例为3∶5。外贸结构方面,仍以加工贸易为主,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未充分建立起来。区域结构方面,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取得成效,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还相当薄弱。人力资源方面,我国高端人才的缺口很大,人才储备不足直接造成前瞻性技术的空缺。
“结构瓶颈”最终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利润被跨国企业拿走。比如,我们生产的整机,包括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全部过剩;而高端服务器、高端路由器、关键元器件、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基本依赖进口。
因此,要保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努力突破结构瓶颈。
专家指出,推进结构调整,首先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同时保持企业与政府的双向互动。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自主作为,政府则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扶持。今年是进入“十一五”的关键一年,电子信息产业要突出抓好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方面。分析人士认为,从整体上看,国家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的产业政策还不够完善,基础产品尚没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已有的政策还存在进一步落实的问题。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表示,信息产业部正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并争取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展到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领域。
加快自主创新
要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专家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促进资金、人才、政策“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百强企业是提升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当前,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中坚和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十一五”专项和国家重点工程,关注高新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基础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产品的研发,着力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根据信息产业部《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6%,本届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量是近几年最高的,但研发占比与销售利润率双双超过5%的也不过9家。而放眼国际知名的IT跨国公司,IBM、微软和英特尔每年的研究开发投入经费都在50亿美元以上,其中微软和英特尔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三星电子也达到9%左右,其研发人员达到2.7万人,占员工总数的40.5%。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海尔通过品牌创新带动技术创新,走上国际化的道路。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认为,国际化探索是培养世界级企业的必要之路,而自主创新是跨国竞争的基础。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强调,企业发展“技术是根”,他倡导的技术立企的理念使海信不断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说,东软通过跟踪国际前沿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而他提出打造中国最大“软件工厂”的出发点还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信息产业部百强调研组反馈的情况还表明,部分百强企业认为,在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前瞻性、共性技术研发的投资,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的进入。政府还要努力营造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攻关的统筹规划,建设必要的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推动资本市场的完善,发展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