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基本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把产品卖掉,结果把树立品牌的机会丢掉了。按理说把产品卖掉的做法也没错,有产品机会可以赚钱,没有哪个商人不会这么做。但是中国的现状是,市场一有机会,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并没有认真考虑将来:万一哪天产品卖不动了怎么办?有需求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去卖产品,到了必须提升品牌的时候,大部分人却都没有这种意识。直到实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才终于想到做品牌。提前想到做品牌的企业,它先走了一步,结果可以把规模做大,市场网络等各方面都很健全。这时你再想把别人打下去或者挤进这个市场,难度非常大,前面赚的钱有可能全部投进去。
急功近利往往丢失品牌机会
从卖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行为没错,但在把握机会和时机这一点上,我们出现了问题。这里的时机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企业对营销到底有几个环节并不清晰,比如在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这是产品市场的高速成长阶段,这个时候需要做品牌认知,让消费者提前识别你。因为市场的成长最后总会减慢的,如果企业之前没有意识,到市场快成熟的时候才想到要做品牌,这时你就只能做有区隔条件下的产品细分品牌,而不是高度地把所有的区隔人群网罗在一起的大品牌。就像古时候打天下,先统一中国的占有绝对的地位,你想闹独立,你只能先占住一个局部地区,然后再一个一个区域地打。你没办法一下把全中国拿下,想做大很难,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别人抓住时机,先占有市场并迅速发展,从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上都有先天的优势,你作为抢夺者,自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品牌价值和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关
这里涉及到卖产品和卖品牌的问题。很多人卖产品可以赚钱,却没想到品牌也可以赚钱。如果知道品牌本身也可以产生利润,他肯定会去卖品牌。大家并没有分清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所以在卖产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品牌的那块价值。也就是说你将来准备做品牌的时候,品牌的价值空间却事先没有预留,结果就没有机会了,无论你再怎么做,你的产品价格已经摆在那儿了。
比如说产品如果是算上了品牌价值,产品价值是10元,品牌价值也是10元,你就可以卖20元。如果你说我可以降价,我就卖10元,你放弃的一定是品牌的那块价值,而不是产品价值。因为企业一般都关注产品的成本因素,而忽视品牌的成本因素。企业对自己的广告付出以及为品牌所损耗的时间成本、软性的知识成本等根本就不在乎,实际上他是把品牌价值放弃掉了。这时企业再做品牌,品牌却卖不出钱了。你想再往上涨价,涨价是需要整个分销体系认同的事情:卖一个茶壶应该多少钱,卖一个杯子应该多少钱。你要说服整个渠道链条,把杯子和茶壶价格翻一番,全部涨价,这是不可能的,消费者也不会认同。整个社会往往在一种共识下,慢慢地把品牌价值和品牌可能产生的价值,提前全部放弃掉了。也就是说光为了卖产品赚钱,不去考虑还有靠品牌赚钱的机会;只顾眼前可以得到的即时利益,而不管将来这个产品是否还可能赚到钱。
过多的产品促销等于是放弃核心利益的追求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丝宝集团的舒蕾洗发水,当时它做二级市场的时候,采用大品牌在一级市场的做法,就是深化市场,在卖场上做了很多终端的细节行为。在二级市场都没人这么做的时候,它去强化终端,这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产品的展示会增加,另外一种是地面的广告攻势会增加。也就是说你实际上在增加你的产品拉动,而过多的需求拉动也会产生品牌的认知效应。这些行为造成了消费者需求的品牌认知偏向,形成了简单的品牌识别拉动,从而使销量在这个区域会比别人大得多,因为别人在该区域终端卖场品牌识别拉动不如他突然间进入的大。包括维护终端的导购行为和其他服务行为、区域网络普及率、与卖场的沟通以及到达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相关的因素可能都会导致他在这个地区销量的迅速提升。
这是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效应,但如果要维持销量的领先,就要把品牌责任和销量责任(也就是市场责任和销售责任)分开。保护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有市场行为在里面。也就是需要和消费者建立品牌情感的维系纽带,而销售责任是拓展市场的行为,拓展需要销售的促进行为。丝宝集团想维持既已得到的市场利益,但它没有实施市场责任。它采用了另外的方式——在终端无序地做促销,就是一直在做拓展的形式。什么叫促销?促销不是促进品牌销售,而是促进产品销售,仅仅注重促进产品销售必然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
我们一般的思维是,我要卖产品A给你时,加上一个B;我告诉你买A的时候,会多给你一个B产品,你就愿意掏钱买。但实际上我是搭了一个在卖,这叫促销。A的利益是我要给你的,B的利益不是我要给你的,是我为了卖A给你的附加利益。那样的话,两个利益一相加,其实是捆绑出来的利益,就是A+B=C了,等于我是给你C的利益而不是A的利益。但是我的品牌只是建立在A的利益上,没有建立在C的利益上,也就是说促销做得越多,对产品销售可以有促进,对品牌却没有任何促进作用。企业要是常年做促销行为就等于一直放弃掉A的利益,而只卖了一个C的利益,这样下去品牌就会慢慢地下降(因为你以前进入的时候是带进A的利益,但是你现在促销是转变了利益,变成C的利益了),品牌下降就会造成整体市场的销售萎缩。
不少产品刚进入市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错,时间长了反而印象不佳。他们总在终端卖场上做一些围追堵截性的促销,不分时间、地点、时机、季节,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野蛮的操作。这不是做品牌的方式,完全是大甩卖似的销售方法。产品顶不住了,就开始砸价。砸价的目的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的产品,一般在营销行为里砸价策略是在砸这个价的同时上新的品牌产品,然后让那个新的起来。对手要是跟着砸价,我才继续砸;如果对手不跟,我就不能继续砸,我再砸品牌就没了。你要跟着我,咱们两个的品牌都得死,而我起码另一个新品牌做起来了。但是前面说的做野蛮促销的企业不是这么做,它就是围追堵截式地做,今天来一个牌子我跟你打,明天来一个牌子我再跟你打,打来打去实际上自己是最吃亏的。这就是舒蕾等产品后来做市场的时候品牌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企业只顾考虑产品能卖多少,而忽略了品牌可能存在的机会,这是中国企业整体存在的现象。
大家总是认为只要产品卖得多品牌一定好,其实不然。有时产品销售越多,品牌下降越快。我们做市场的时候,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市场行为,一种是销售行为,这两种行为是整体市场成长的考核目标。这两个目标是捆绑来测算的,缺一个内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品牌塑造不利,就会影响销售;销售形势不利,也会影响到品牌。这就是目前影响我们市场,一个品牌已经占领了市场到最后却又起不来的真正原因。
选自刘永炬即将出版的新书《品牌苦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