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官员——中国商人求解和谐政商关系的方法论
本刊记者 王方剑
一道难答的必答题
“他孙大午是‘午’字出了头,成‘孙大牛’了”!
这是当地一位县领导对河北知名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做的一句话评价。关于孙大午与当地政府部门“不合群”的一个经典说法是:孙要办事,请某几位政府部门官员吃饭,后来事情没有办成。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孙大午又派人按照AA制把官员的饭费要回来了。在当地,孙大午陆续和土地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等政府部门打过官司,大午集团的外部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再后来,孙大午以“非法集资”名义获罪。尽管北京法学界对孙大午的这一罪名是否成立有不同看法,尽管“非法集资”这一法律问题本身还存在争议,孙大午由于政府关系不睦而招致牢狱之灾和企业停滞,却是共识。
官商关系之于企业的生死沉浮,由此可见一斑。
官员与商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华泱泱数千年文明史,人人感同身受,但人人心中皆有而口中皆无,惟独清末民初一名实业家以六字箴言一语道破个中奥秘,那就是:离不开,靠不住。的确,“离不开”是现实,而“靠不住”是一种超越,是一份清醒。
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与政府的关系像是一道必答题,无论企业大小,也无论企业家本人的政治身份高低抑或有无。即使是联想这样的企业,柳传志多年前也说过,“他把70%的时间用在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上”。与西方企业不同,中国企业必须要经营良好的政府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决定着企业资源政策的多寡,和生存空间的大小。与面对市场不同,经营政府关系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人与事,“会玩一个球的人都要学会同时玩五个球”。
收费、摊派的多寡,是影响官商关系的最现实问题。据全国工商联的一次权威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382位业主当年总计纳税112808.4万元,交费55044.5万元,交费相当于纳税的48.8%,各项杂费占到了税收的近一半。名目繁多、居高不下的各项收费、摊派和公关招待费用,使企业不堪重负,已经成为官商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
“挣扎”与“较量”——数年前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基本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企业与部分官员之间的真实现状。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与政府部门的交往中处于弱势位置,在“较量”中“挣扎”,在“挣扎”中“较量”。
作为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官僚社会历史阶段的中国,“官本位”观念绵延长达2000多年,“商本位”观念的形成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需要多少年?200年?甚至更短?“这样一个新历史阶段来到中国,其时间无法预期”,知名青年学者、对官商关系有深入研究的中国社科院专家高超群认为,“不过,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周边亚洲国家来看,‘商本位’社会的来临也许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官本位’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人治社会,而‘商本位’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法治社会”,高超群更愿意从深层意义上来区别这样两种社会生态,“也许一位英明政治人物的出现,能加速‘商本位’社会的来临,因为中国已经加入WTO了,国际局势并没有给中国企业、中国社会太长的时间。”高超群说。
“外面大街两边的酒店、餐馆,咱管着他们呢,定级别时我说了算,不让我吃让谁吃?”一位副乡长神气的话语,九年前飘进记者耳内,至今不时在脑海回响。他只是一位副科级干部,级别更高的官员内心深处又该会怎么想?!在相当一部分官员们内心深处,“在中国,官员再小也是官员,企业再大只是企业”观念根深蒂固;而在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官员、协会领导、企业家接待外宾或访问团时,企业家是坐在圆桌中间的,而官员、协会领导是坐在两边的。但是,在中国同样的场合,即使是一位退休的政府官员,也一定会坐在圆桌中间的。
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坐在中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