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监管亟待破题
随着宽带上网的普及,目前我国经常使用互联网购物的网民已达3000万人,同比增幅为50%,显示出这一新兴购物方式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但专家指出,在网上购物快速兴起的同时,诚信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有可能影响网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因此,亟待从制度规范、监管手段、行业自律等方面加以解决。
诚信制约亟待破题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网上交易的成交额从2004年的3500亿元猛增至5531亿元,其中个人网上消费总额达到135亿元。网上购物的风行,给大大小小的商家带来了更多商机,开拓网上销售渠道逐渐成为新的营销竞争热点。
但与网上购物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信任度滑坡已不容忽视。
不久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诚信评价中心等机构对四万多名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有56.4%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网上购物信息不真实的问题;有71.1%的被访者曾对一些网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产生过怀疑。总体来看,网民对网上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2005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受理的网上购物投诉为491件;而今年1月至8月初,网上购物的投诉量就达到315件。另一方面,由于卖家提供虚假信息,有一半左右的网上购物投诉无法解决。
此外,近年来,各种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诚信缺失已成为网上购物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规范管理遇到难题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网上购物遭遇欺诈的案例层出不穷,但由于相关法规和技术手段的缺失,要对网上购物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仍面临着不少难题。
首先,主体认定难。网上购物投诉纠纷处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责任主体认定难。一些提供网上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认为,作为中介平台,网站只是充当沟通买家、卖家的桥梁,不需要对平台上发生的具体交易纠纷承担责任。而交易平台上众多的网上经营者,流动性强、随意性大,即使出现纠纷或者投诉,经营者也可以通过转换平台、修改个人资料等方法,轻而易举地逃避制裁。
目前,我国还没有电子商务方面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购物中介平台、网上经营者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在实践中,中介平台、网上经营者常常互相推卸责任,使监管部门的处理缺乏依据,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审查把关难。由于互联网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网上购物不仅经营者众多,而且销售的商品更是数以千万计,如果要对所有经营者的资质、商品的品质进行事先审查,难度极高。而对于部分假冒侵权商品,网站也缺乏足够的鉴别技术和鉴别手段。
据了解,目前一些网站采取“被动审查”方法,即接到相关投诉后,再对相关网上经营者和商品进行清查、清除;一些网站则出于吸引更多卖家的考虑,对各种虚假信息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次,异地监管难。目前,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管仍遵循属地化原则,而网上购物具有明显的跨地域特点。如不久前,上海发现一家自称“上海襄阳路服饰市场”、大肆销售假冒侵权商品的网站,经调查发现,这家网站的服务器原先设在福建省境内,后来因为售假行为被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关闭,没多久又转移到了广东省境内。
异地经营和属地监管的矛盾,使得网上购物纠纷的调查处理成本较高、周期较长。部分经营者甚至利用这一漏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屡屡散布虚假信息,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