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三次涨价竟无果 卖场拼命打压终持平———
盛夏季节本应该是“靠天吃饭”的空调行业最火热的销售期,但是今年夏天并没有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整个夏天,西北、华南洪灾不断,沿海则受台风侵袭,全国范围的连续降雨致使空调销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夏”。
●市场:7月市场旺季不旺
“一场夜雨一场愁,滴滴落心头。”这恐怕是现在空调厂商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了。冷空气不仅搅乱了本该炎热的天气,也搅乱了一年一度的空调旺市。
众所周知,空调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按照惯例往年的5月至7月,虽然只有短短3个月,空调销量却可以接近全年的一半。对于任何一个空调厂商而言,5至7月绝对是空调销售的黄金季节,于是被空调厂商定义为“空调大忙”。
然而前几天记者在空调卖场根本看不到往年空调销售“井喷”的场面,选购空调的消费者寥寥无几。相反,满眼看到的却是各个厂家的促销广告,有降价的、有送礼品的,还有送安装的。海尔、海信、奥克斯、志高、科龙、美的等大品牌普遍都有降价促销,最高降幅甚至达六七百元,1.5匹挂机也出现了1700元左右的低价机。即便是这样,据销售人员介绍,今年的销售情况也不及往年好。
来自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包括窗机、挂机和柜机在内的国内家用空调累计销量达1547.5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7%。其中,被国内空调行业称作“决战月”的6月,国内家用空调销量同比下跌7.76%。
●价格:厂家商家一涨一降
如果说今年空调市场的关键词,那一定非“价格”莫属。一边是厂家迫于成本压力不断提价,一边是商家凭借囤货强势打压。
从年初到现在,短短半年时间,空调市场便经历了3次大规模集体涨价,第一次是年初众厂家借推新品之机提价格,而随后的5月份和6月份的两次涨价皆因铜价上涨而起,每次涨价幅度均在5%至15%之间。从出厂价来看,一般挂机涨了200元上下,柜机涨价约在500元左右,高端机涨价普遍在800元乃至千元以上,市场畅销的1匹机很少有低于1500元的。
但是厂家涨厂家的,商家降商家的。紧随空调厂家涨价之后的便是商家“力挽狂澜”的降价。
凭借强势的连锁和涨价前囤积的大批商品,各大卖场的促销直降等活动一直没断。销售商认为: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从各大卖场的促销活动中可以看到,促销后的价格基本与去年相当,据苏宁电器的一位人士介绍,由于能效比提高了,在苏宁卖场的空调价格实际上比去年还要低。而且由于存货的采购成本比较低,所以商家不用涨价依然会有利润。
尽管厂商一直用各种隐性方式默默抵抗,但无奈天公不做美,7月的阴雨连绵和始终连续高不起来的气温也成了今年空调涨价的“拦路虎”。
最终,PK的结果是厂家不情愿地挂起白旗。7月底,几乎所有空调厂家终于招架不住,向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发来降价通知单,集体大幅跳水。
●原因:成本库存双重压力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空调行业此次真的遭遇了“寒夏”。
来自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绝大多数国内空调品牌销量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下跌,海尔下跌1.77%,美的下跌15.71%,春兰下跌14.33%,奥克斯下跌33.44%,志高下跌5.73%,科龙下跌10.76%。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成本和库存。
今年年初以来,空调重要原材料之一的铜价一路上扬,曾突破了8.3万元/吨的历史大关,同比涨幅达130%,铝价也上涨了50%,塑料等有机材料的涨幅达40%以上。受此影响,5月初,压缩机生产企业联盟集体涨价,平均提价幅度在15%以上。另外由于欧盟标准和国家能效比标准的提高,各大空调品牌成本也相应增加。在多重压力之下,空调厂商利润不断下滑甚至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同时,受到2005冷冻年度遗留下来的近千万台库存的影响,再加上今年五六月份的雨水天气使空调的前期销售不旺。仅就北京市场而言,有业内人士爆料称,目前库存超过20万套,厂家库存包袱极为沉重。从全国的数字看,目前我国空调的生产能力也已经大大超过需求量。2005年全国空调产量为9060万台,预计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1290万台,而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只有5000万台。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厂家大量的资金,又给这个没有旺季的空调市场带来致命一击。
●形势:空调厂商面临重新洗牌
在这些多重作用之下,空调行业首次出现集体负增长。
在中华商务网去年8月至今年6月的空调内销统计报告中显示,在2006冷冻年度(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20多个主要空调品牌中只有美的、格力、海尔、海信、松下、格兰仕等少数厂商出现小幅增长。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使国内空调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空调品牌的洗牌在所难免。
LG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2006年的成本和天气状况有助于人们看清楚空调市场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这些原因,同样的压力也会降临,因为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