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还没闭幕的时候,新浪"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博客3.0版。在3.0版的宣传中,新浪亮出了"网友自建圈子"这个最醒目的草根招牌。这是一个悄悄转变的信号。
几乎在新浪推出新版的同时,著名作家池莉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为自己的博客画上了句号。从白烨到高晓松,从徐坤再到池莉,名人纷纷关闭博客。在2005年秋的那次名人博客浪潮中,名人博客纷纷开张,让人目不暇接。但是表面的繁荣现象没有持续多久,又纷纷关门歇业了。现在,在新浪博客首页,除了页面两侧的名人列表,已经很难发现几篇名人的文章现身。
名人博客的淡化,意味着被扭曲的中国博客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是谁在妖魔化名人博客?
将近一年的名人博客、精英博客的追捧,喧嚣和浮躁在空气中弥漫,甚至蒙蔽了一些观察者的眼睛。他们曾经认为,博客是属于名人主导的,属于精英社会的,草根的参与难以撼动博客的根基。这就是他们当时的论调:
·博客还是精英主导的媒体
·精英比草根更需要博客,今后的精英都将博客。
·普通网民根本不需要博客服务
应该说,博客最初"落地"中国时,学术精英是博客的主导。名人博客在2005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使得博客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名人和精英主宰博客,是博客发展的倒退。名人对博客缺乏必要的认识,开博客不过是凑个热闹,贴上一个时髦的标签。为了面子,哗众取宠、炒做斗骂,甚至捉刀代笔成为名人博客吸引点击的手段。久而久之,名人的更新热情逐渐退去。有人评论,在功利充盈的名人世界里,有几个大腕明星能够真正安静下来,用自己真实的双手和真实的思想去维护一个真实的空间?对那些按照分钟计算挣钱多少的名人来说,每天用一个小时创作和维护博客显然是一种浪费和奢侈。
当名人风光不再,"网友"抢占山头,上演了一次博客版的"推倒重来"。事实上,草根从来都是博客的主角,只不过是淮南的柑桔到了淮北变成了枳。
被誉为"web2.0教父"的洪波刚刚总结了一些数字。据美国博客搜索网站Technorati统计,截至2006年3月,Technorati已经跟踪了3530万个blog(目前是4780万个),基本上保持着每6个月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其中,55%(3个月前这一比例是50.5%)的新创建的blog,3个月后仍然保持更新。每周至少更新一次的blogger,为390万个(11%)。
这些数字,恰恰说明了草根大众,才是最活跃的博客用户,他们才是博客的主宰。
草根的博客,是媒体还是个人平台?
国内早期的博客研究者之所以认为博客是精英们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坚信,博客是一种媒体。在他们看来,博客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它是大众媒体以外的新的一种媒体——个人媒体。在媒体的框架里,知识精英和意见领袖(名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垄断了博客的话语权。这种媒体思维,影响了博客托管网站的经营思路。某博客网站提出"博客门户",试图推翻传统的门户网站,这个轰轰烈烈的媒体试验在2005年底黯然收场。
在国外web2.0网站看来,blog虽然具有自媒体的属性,但是他们同时也提出了"微影响"的观点。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网络,每个人的言论都有自己的读者和听众,都对他们产生着潜在的影响。所以,在myspace和blogger里,没有意见领袖的垄断,更多的是年轻人在自娱自乐。在国内,贴上草根BT标签的社区网站猫扑成为web2.0的典型,而以学生白领为根基的博易也成为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博客网站。
强调个性化服务,靠让用户"玩博客"出名的博易,在业界看来很"另类"。甚至有人偏激地说,博易不算是标准的博客网站,他们的理由是,博易不强调日志、不采用TAG标签,提供的不过是玩模板、玩网页代码的主页服务。然而,恰恰是这种被认为是"旁门左道"的服务,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博客就等于网络日志吗?答案是否定的。把博客当成媒体去经营是片面的。娱乐对博客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模式。摩根斯坦利的《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多年来不断指出:上网"Play"对于用户尤其是中国用户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应用方式。Sun董事长斯格特.麦克尼利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乐趣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让用户好玩,这是一种无论如何不能抹杀的价值。
实际上,从2006年的一些变化看来,博客已经不是单纯的提供写日志的场所,博客正在演变成一个交际网络、一个用户信息平台。博客更具实用化,涵盖的服务越来越多,正在向社会化网络SNS转变。自博易网在2005年底率先在BSP中推出博客小圈子的博客群后,博客网也推出了简单版的博客群服务。新浪博客的新版,也是强化了这种网友圈子服务。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年内,基于草根的各种"微内容"、"微活动"、"微娱乐"将会成为博客服务商们开发的新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