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季全国范围的电荒,使电力供应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然今年的用电高峰还未到来,但是,去年曾经受到强烈追捧的节能家电再次成为家电业的热点。
电荒的最大受益者与去年的拉闸限电相比,今年的电力供应依然紧张。虽然还没有到用电高峰,但是,各家电企业的节能家电产品的销售再次升温。
据调查,中国家电产品的耗电量已超过全国总用电量的15%。这让消费者和家电生产企业意识到,家电节能已不再是一个技术层面或个人消费导向的问题,而成为一个全民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电荒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节能家电产品。节能家电正成为中国家电业发展新的历史机遇。
众多节能家电产品在社会力量的强势推动下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冰箱为例,科龙、新飞、西门子、海尔等行业前十位主流厂家都推出了各自的节能冰箱,特别是能效值达欧洲A++标准,日耗电量仅0.35度等产品卖点,让许多消费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节能冰箱的众多优势。从市场一线的销售来看,节能冰箱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0%以上。
同样,作为家电用电大户,变频空调也毫不逊色。去年盛夏来临之前,受电荒影响最严重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纷纷号召居民少用空调或者使用高能效值的空调产品。变频空调以省电50%、舒适恒温的性能凸显市场竞争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省着用不如用着省逐渐成为一种消费趋势。与此同时,通过海信、新科等厂家的强势推动,变频空调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这种形势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节电这一表面的利益,它更为中国家电企业以及中国家电市场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契机。节能产品的热销,有力扭转了目前家电行业众多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为企业突围恶性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了捷径,让企业的眼光更多地投向核心技术以及质量标准这一层面,从而保证了整个家电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优化市场竞争有利器目前,家电产品节能问题的解决,最根本依靠的就是家电产品节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随着产品同质化问题的突出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家电厂商意识到,只有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上,才有可能寻求市场突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难看到,新型、高端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高技术含量的家电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
在家用视听产品领域,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型显示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彩电、DVD、家庭影院等产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更加趋向薄型化、数字化、网络化。
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背投彩电、LCD彩电、等离子彩电等高端产品的市场比率已经由两年前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左右。
在白色家电领域,变频空调、健康空调成为空调市场主要的热点产品,市场增长较快。
在小家电市场,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电热水器产品的电脑控温定时加热技术,微波炉产品的紫微光技术、转炉技术、蒸汽技术,以及电饭锅的紫砂内胆技术、智能阀技术等等,小家电技术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幅迅猛。
对于家电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最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在稍高于现状市场的层次上去发现一个新市场,创新市场上所需要的产品,并且去培养和诱发这个潜在的未来市场,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前瞻性产品,以保持产品的技术前沿地位。
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内家电市场很自然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促进优势产品、强势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淘汰扰乱市场环境、影响市场正常发展的低端劣质产品,进一步推进家电行业的整合及重组,使国内家电行业的结构得到优化,使国内家电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低端恶性价格竞争,步入更加合理的轨道。
标准与市场不合拍虽然节能家电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家电市场前景,但是,节能家电市场空前繁荣的背后也存有隐患。众多节能产品中有多少能够真正实现对电力的节约?目前,我国尚缺乏一个完善的家电产品节能标准以及一套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在重点耗电领域和产品领域,如何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规划。同年11月26日,发改委又发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措施》,作为《节能规划》的补充和细化。《节能规划》及其补充措施的出台将有效地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加快节能产品的普及和节能家电行业的洗牌。
在未来几年内,空调的能效比将从目前的2.4提升到3.2至4;电冰箱的能效指数将从目前的80%降低到62%-50%;家用燃气灶的热效率将从目前的55%提高到60%-65%;家用燃气热水器的热效率也将从现在的80%提到90%-95%;而整体家用电器的节能指数将提高30%以上。
同时,政府将对生产、研发或使用其中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并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电企业表示,要加快节能产品的推广速度。
政府的扶持以及企业的推动,必将有利于节能家电产品价格的下调,促进节能家电在消费者中的普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