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2005北京文艺论坛”近日闭幕,与会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就“市场经济与文艺”这一主题,初步探讨了文艺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朱大可指出,网络明星的走红,标志着一个“哄客时代”的到来。
朱大可表示,一系列网络明星形成了巨大的丑角风暴,反精英、反智慧、反美学的“三反运动”此起彼伏,显示了这个时代文化价值体系的严重分裂。对于朱大可的观点,张柠表示怀疑。
他说,朱大可仍然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来批判大众文化。他说,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挑剔大众文化的疾病,而是让其更加充分地发育。(2005年12月01日 新京报 记者曹雪萍)
享受丑角带来的狂欢 “哄客”搅动网络江湖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少华
从木子美到流氓燕,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卖身救母”到“踩猫事件”,从“馒头血案”到“韩白之争”
“顶!”
“强帖留名!”
“CJ(网络用语:纯洁)滴45度角仰望……”
“BH,BH!(网络用语:彪悍)”……
这些网络常用语言,经常上网的人恐怕都不会陌生,也许还会发出会心一笑。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上,他们彼此陌生,却因某一个共同关注的事件而聚集在一起;他们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表达着自己的好恶;他们聚集并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并把这种影响从虚拟扩展到现实,从网络发展到社会。
他们时而疾恶如仇,时而愤世嫉俗,时而义正词严;他们或尖酸,或刻薄,或反讽,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多力量大”。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哄客。
他们信奉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惹着了哄客,就如掉进“人民战争”的汪洋中
“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公共表达的一次演习,我们也许需要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演习,才能学会公共表达的规则与秩序。”辜地被卷入“韩白之争”,陆川之父陆天明很是无奈。显然,他并没有意识到哄客们的强大力量,他更不知道,看似弱势的、孤独的“斗士”韩寒背后,有着无数同是“80后”的哄客的支持。
“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踩猫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情。”小木,网络常驻民,哄客一族。用她的话说,“每天上网10小时,只多不少;其间工作1小时,只少不多。”小木最喜欢泡在天涯论坛上,关注任何一个网络事件。
2006年初,一组“踩猫视频”截图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几个小时内,这个帖子相继出现在各大论坛上。网络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先是发现了一个专门虐杀小动物的变态网站,接着很快找出了“踩猫”事件的“元凶”,连姓名、地点都准确无误。从帖子出现到找出肇事者,全部过程只用了6天时间,速度不逊于公安部门。
“踩猫”事件发生的时间恰逢两会之际,这次网上大规模的声讨对加强小动物的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跟小木一样,在目前国内上亿的网民中,以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多,他们有思想、有文化;他们关注社会,希望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技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脑。而这也正是哄客一族的基本肖像特征。
去年8月,小木被网上一篇署名为“陈易”的《卖掉自己救妈妈》的帖子打动。但随后,那个自称陈易同学的网友“蓝恋儿”的出现,让她开始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蓝恋儿”在《卖身救母的真相》一帖中写道:“我们看到的是她(陈易)穿的是阿迪和耐克的新款,用的是手机加小灵通,还买了一副据说是500多元的带颜色的隐形眼镜。”
“善良不容践踏。网友们只想知道真相,网友自发的调查不断深入,质疑大军不断壮大。”小木说。在那次事件中,哄客族的力量,极大地左右了调查的进展。
“我是比较负责任的哄客”
作为“哄客”概念的提出者,同济大学教授、批评学家朱大可认为,“哄客”是针对文化丑角的新式消费主体,享受丑角带来的狂欢,并通过收视率和点击率进行投票,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朱大可教授的理论,源于去年的几大文化娱乐事件。在《中国网络“哄客”的仇恨快意》一文中,他这样写道:“2005年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中最奇特的年份之一。芙蓉姐姐、程菊花、流氓燕、红衣教主以及全体‘超级女生’预备队,在短短数个月里大量涌现,形成巨大的‘丑角’风暴,令所有的观察者目瞪口呆。”
这是哄客概念的“起源”。网络,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归类为边缘性的“第四媒体”;网民,则通常被形容为一个无意识的群体。然而,随着网络与生活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随着第一批网民逐渐由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网络在今天的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在热点问题的关注上,网络往往比传统媒体更敏感,更具洞察力。网民,也不再仅仅是简单无意识的起哄者。
一年多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哄客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娱乐,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更加“剽悍”地显现出来。首先是“卖身救母”事件,由于大量哄客的介入,性质从刚开始单纯的网络事件逐渐升级为社会道德、良知的大讨论,其主角也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个个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网络人物变成公众人物。
而在“馒头血案”中,一个松软的话语馒头,更是击痛了电影精英的脆弱尊严,这背后的巨大力量,正是哄客所赋予的。在这场论战中,哄客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胡戈。对话语霸权的抗衡,对主流文化的叫板,以及对弱势力量的支援,这股强大的力量,让原本的娱乐事件放大了成千上万倍,也让“知识精英”陈凯歌所料不及。
无怪乎,朱大可提出,和解正是“馒头官司”的最佳出路,否则,陈凯歌可能会面临双重的挫败:在自取其辱的同时,为大众塑造新的文化英雄。
哄客是一种新的话语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无法表达意见的苦闷,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使表达很容易变成不够节制、带有情绪的宣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学教授展江认为,哄客文化的出现,是人们对社会转型期焦虑的一种表现。
对于展江所说的“焦虑症状”,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特斯有着更深刻的分析:“转折阶段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久前还有效的、可靠的东西突然受到了质疑,开始时不满的情绪滋长,然后蔓延开来,生活越来越焦躁不安,新的目标出现在我们面前,开始还是模糊不清的,与其说表现为新的思想和计划,还不如说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
展江认为,哄客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网络表达对社会某种现状的不满,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知民意,更好地权衡利弊,作出更准确的决定。
对此,作家曹喜蛙称,随着传媒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管是权威主义还是叛逆主义,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哄客。“在这个时代,起哄精神被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或者说起哄是合法话语系统的一种重要工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