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网络在政治哲学上的“肌无力”
如果说“全民开讲”曾经是网络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那么“全民乱讲”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至于“乱民全讲”也许是一个并不遥远的噩梦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说道,“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按照这个思维逻辑,可以推导出:既然电视无法真正表现政治哲学,那么网络就更无法承载自由、平等、民主、互爱等启蒙主义的理想。
以博客为例,这个曾经被叫做“私人日记”的东西,一旦从抽屉里挪到Internet上,就拥有了“自由”和“个性”的通行证。它虽然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发言空间,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审美趣味、言说风格、文字表达、实质内容竟日渐体现出众口一词的趋势:比方说,在姿态上要学会在政治正确和不正确的边界线上走猫步,对主流意识形态作心照不宣的反抗但绝不越雷池半步;在文字上要有小机巧、小情趣、小色彩又不能太技术、太滥情、太下流,既要善于自嘲更要善于嘲弄别人;在内容上则要极尽八卦之能事,充分满足部分网友的窥阴心理……
于是我们看见貌似轰轰烈烈的博客运动,正在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嘴脸——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所有人都张嘴说话但却是集体失声的尴尬状况,这一悖谬的现象源自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所有人都能写作,也就少有人再把写作当回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曾经无比神圣的文字事业在Web 2.0时代已经彻底走下神坛并迅速贬值为口水。
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当文字进入到众声喧哗的话语市场或者话语剧场,要想赚取更多的点击率,只有比拼谁最哗众取宠,谁就成为麦霸以及聚光灯的中心。
就目前所见,广场政治的特性在网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姿态和情绪永远都比理性和冷静要有魅力。网民们就像剧场里的观众,他不太关心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推论是否严密,只要你的声音最大,手势最夸张,语言最有煽动性,只要你面带胜利的讥笑,那就表明你是最终的赢家。在这种论辩逻辑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们最后比拼的居然是体力和耐力。
五年间,言论的中心从论坛转向了博客,互联网也从Web1.0时代飞跃到所谓的Web2.0时代,但是博客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网络在政治哲学上的“肌无力”。
资本意志决定了未来的博客运动将会更加突出个人品牌的效应,新浪名人博客的红火既是资本意志对于潜在市场的诉求,更是对博客运动的平民本质和草根精神的颠覆。
波兹曼曾经断言,电视原本无足轻重,只有当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危险才会出现。同理,如果网络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大秀场、大痰盂,那么求仁得仁,我们应该对此无怨无悔。
台湾多年来有一个叫做《2100全民开讲》的电视call in(电话直接接入现场)节目,现场邀请各种政治人物和评论者评论时事,同时也接受普通民众打电话进来表达意见,某种意义上,这是参与式民主的一个原初想象。但是《全民开讲》风光不过两年,就被一档反其道而行之的《2100全民乱讲》抢走了风头,所谓“乱讲”,就是邀请喜剧演员模仿知名的政治人物与媒体人士,放下严肃认真的架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嬉笑怒骂各抒己见,有趣的是这档节目同样接受民众call in,而民众也会认真地点评电视中被扮演的诸多政治人物的言行,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又过两年,台湾政局乱象已成,先锋艺术家赖声川遂排演出一个名叫《乱民全讲》的反讽话剧在全台湾巡回演出。
从《全民开讲》到《全民乱讲》再到《乱民全讲》,可以视为网络民主进程的一个隐喻。如果说“全民开讲”曾经是网络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那么“全民乱讲”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至于“乱民全讲”也许是一个并不遥远的噩梦。
天堂向左地狱向右,到底是要众生平等、自由表达的全民开讲,还是集体癫狂、娱乐至死的乱民全讲,这是个问题!
此时,我们尚有选择的余地,此时,也正是自由的时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