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专题]行业研究

2005中国化工:风风火火又一年


[  中国化工网    更新时间:2006/3/8  ]    ★★★

    时光荏苒,2005年的脚步又匆匆而去。回首2005的中国化工,景气前景、投资高涨、油价高烧、“大干快上”、规划之年、海外并购等关键词相互交错。虽然2005年1~10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仍然保持着高涨的势头,而11月份大部分化工产品价格的“抵顶下滑”却预示着周期发展也许已经步入“拐点”。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热点”行业和产品由于过快的发展速度忧患渐现,“行业投资需慎重”的大标题屡次出现在行业媒体的头条。同时,“十一五”规划拉开大幕,可能步入景气下滑周期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描绘出怎样的发展蓝图,也是本年度业界人士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重头。适值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年度盘点专题再次与业界同仁一起,共同回顾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透析热点焦点,梳理规律脉络,展望未来蓝图……

      TOP  1 

     重头项目奠基投产    “大乙烯”时代高奏凯歌


      2005年我国乙烯产业风起云涌,高潮迭起,几大重头石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奠基,唱响了我国炼油、乙烯发展历史上的主旋律。    6月29日,上海赛科90万t/a乙烯工程全部建成投产,这项总投资27.48亿美元的“巨无霸”工程创造了我国最大的乙烯规模记录。9月28日,总投资29亿美元的扬巴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项目以60万t/a乙烯装置为核心,配套30万t/a乙二醇、40万t/a低密度聚乙烯等共9套世界级规模的装置。    同时,一批重大项目在2005年开工奠基。6月22日,青岛大炼油项目开工奠基,一期工程综合配套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t/a,预计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产。7月8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工,预计2008年建成,建成后将使福建炼化的炼油能力从400万t/a扩大至1200万t/a。8月22日,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1000万t/a炼油、120万t/a乙烯工程开工建设。12月15日,总投资193亿元的惠州1200万t/a炼油项目正式奠基,预计2008年6月建成投产。

      伴随着这些“大乙烯”、“大炼油”项目的火热上马,2005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达到周期高峰。而从2005年11月份开始我们看到,众多化工产品价格及走势已经开始见顶回落,预示着产业周期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尤其这些大型项目的产能即将在2006~2008年相继释放,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竞争。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上述项目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技术先进和环保领先的鲜明特征,将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TOP  2 

     热门领域“大跃进”蔓延    “降温”呼声不断升高

      2004年《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的年终盘点中,以神华集团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化如火如荼”成为当年的亮点,而当我们在2005年再度回顾时,煤化工俨然以其烽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呈现出了“大跃进”时代才有的激进和态势。事实上,2005年以来,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谋划上马“煤制油”项目,仅以本刊不完全报道统计,1月5日河南省鹤壁与江西正邦签约50亿元建设煤化工项目;4月底,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通过国家正式核准前的最后一次评估,总投资115.6亿元;6月10日,甘肃省发改委批准华亭煤电投资27.3亿元建煤化工基地;6月26日,昊华化工与河南驻马店市政府煤化工产业基地启动,计划3年投资54亿元;6月30日,云南煤化工(曲靖)基地奠基,  总投资22亿元;8月21日,香港汇融金融集团等规划投资192亿元在河南省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

      一哄而上的“煤化工”、“煤制油”项目规模一个比一个大,投资金额更令人咋舌。同时,“不能由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油煤价格的成本测算”、“大规模生产的设备技术问题”、“巨额的投资风险”等降温呼声此起彼伏。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国家仅批准启动了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的两个“煤制油”项目试点,煤化工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某些地区政府和煤炭企业借“煤化工”名目圈占煤炭资源。“大跃进”缺乏脚踏实地的根基,不由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甲醇热如火蔓延,“我国最大甲醇装置开建”的新闻不断出现,屡次刷新规模记录。2005年初步统计,我国正在兴建或正式立项的甲醇项目不少于50个,在建甲醇项目产能超过500万t/a,根据报道拟建和规划的甲醇装置能力更是超过了不可想象的2000万t/a,其原料来源、市场容量等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再加上国际市场新一轮调整期建设的大型甲醇装置均在2007~2008年相继投产,面对激烈竞争格局,届时的甲醇行业恐怕与现在相比将会是“冰火两重天”。

      TOP  3 

     投资过热忧患渐现    热门产品遭受“冷遇”

      实际上,2005年已经有众多曾经的“热门”产品遭受滑铁卢,焦炭、PVC、液氯、三聚氰胺等产品价格急速回落。2005年我国PVC生产能力已达930万t/a,1年内新增产能就达到250万t/a,1~10月产量达到530万t,同比增长了27.7%,而价格却一路下滑,前10个月PVC平均价格为6982元/t,同比下跌17.0%。

      2005年,帝斯曼、中海油签署合作意向,计划在琼建世界最大的12万t/a三聚氰胺工厂;中原大化3万t/a三聚氰胺投产;四川锦华3万t/a三聚氰胺开工。2005年我国三聚氰胺产能将达到60万t/a,占全球总产能的40%,1年内新增10万t/a。由于市场还不够规范,盲目规划和上马、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市场雪上加霜。

      同时,2005年投资还呈现出明显的资源型倾向,在煤炭、原盐、无机矿产和天然气等资源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纯碱、烧碱、电石、PVC、甲醇、黄磷等高耗能产品投资大幅增加,导致产量大幅增加,其中热点项目甲醇、电石产量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22.27%、29.81%。

      TOP  4

      海外并购轰轰烈烈    重组回购做大做强

      5月7日,中海油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支付1.5亿加元(约7.83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MEG能源公司部分普通股。6月21日,中海油向美国优尼科公司发出高达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打出了2005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走出去”的第一发重磅炮弹,一时间其与对手雪佛龙的竞争万众瞩目。8月2日,由于遭受美国的政治狙击,并购宣告失败。10月26日,中石油通过其全资公司中油国际(CNPCI)以每股55美元现金要约,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共计出价41.8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的最大一起跨国并购。业界评论,该次收购更大的意义在于积累了宝贵的大型跨国企业兼并、收购的成功经验,将逐步推进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2005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同时还在不断整合上市资产,以寻求行业“聚变”。10月31日,中石油发出旗下A股上市公司吉林化工、辽河油田和锦州石化的收购要约,随后中石化也发出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镇海炼化的收购要约,标志着我国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大规模整合全面展开。业界预计,不论从政策、环境还是整合条件及时机分析,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2006年将是一个整合高峰年。

      随着国资委央企重组步伐的加快,国内企业不断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大即是美?”“做大就能做强?”等质疑也不断萦绕在我国企业发展历程中。尤其国内企业无论在规模、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还是竞争力方面,与世界企业列强的差距都很大,而良好的业绩、独立的公司管理、高度的透明度、卓越的全球竞争力、鲜明的品牌形象、具有远见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是这些国内巨头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亟需学习的众多“课业”。

      TOP  5

    “十一五”规划如火如荼    循环经济试唱重头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石油和化工各个行业的“十一五”规划如火如荼。

      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使得循环经济终于迎来了早就应该认识到的高度,也成为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头戏,“节能降耗、循环发展、吃干榨净、绿色GDP、优化结构、再次利用”以及各种循环发展的理念正在切实的进入到行业发展的规划当中。12月21日,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正式发布,开创性地以能耗和环保标准对产业进行划分,将消耗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等不利于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项目列入淘汰或限制类,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德润指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行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落后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存在的四大矛盾之一。实际上众多行业企业目前正面临着不知道如何来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窘境,技术、管理、资金等因素很可能使得未来的“十一五”建设无法流畅的实现“循环”。因此我们从中看到,一批致力于发展节能技术、研究循环利用以及相关产品的行业、企业将会迎来发展的良机。

      TOP  6

      炼油亏损、“油荒”蔓延    油价灼伤经济神经

      2005年国际油价仍然是“高烧不退”,平均徘徊在60美元/桶上下。8月30日,因“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原油期价创下70.90美元/桶天价,打破了20多年来的交易记录。7月13日,锦州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高达6亿元的亏损额使得我国炼油业亏损揭开了冰山一角——2005上半年,国内石油炼制业亏损额达到60.87  亿元,预计全年亏损额超过100  亿元。与此同时,10月份开始蔓延在广东等地的“油荒”来势凶猛,一时间石油集团“逼宫”发改委提价之说沸沸扬扬,尽管发改委等部门否认了“油荒”说法,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也辩解台风“麦莎”、“珊瑚”影响成品油的运输造成了市场紧缺,但是“油荒”的再次出现还是给石油业界、政府决策部门敲响了警钟: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也许必须面临改革。2006  年12  月,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的批发市场,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已经并不遥远,有理由相信,炼油行业在2006年将面临转机。而对于广大的油品消费者来说,炼油行业的转机也许意味着油价的再次抬升,终端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也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众多专家预测,国际油价短期内降低到30~40美元/桶的可能性不大,也许我们的经济神经仍然要做好长期“抗烧”的准备。

      TOP  7

      新疆化工大刀阔斧    资源热销叫好叫座

      4月22日,新疆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建设全面启动;5月份,我国最大的凝析气田新疆塔里木迪那气田开发全面启动;6月29日,新疆克拉玛依和独山子两个化工园区开始兴建,总投资300亿元的20个项目已确定;7月,新疆美克化工、四川维尼纶合资成立的新疆维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落户新疆,投资近4亿元;7月13日,中国化工集团接手总资产22亿元、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的新疆化工集团,首期注资90亿元;8月22日,我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新疆独山子1000万t/a炼油、120万t/a乙烯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262亿元;12月15日,举世瞩目的中哈输油管道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设计输油能力2000万t/a。

      独山子大型石化工程是我国至今为止在石油下游投资额最高、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而中哈千万吨级石油管道的竣工也直接带动了新疆独山子石化基地的崛起。正如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传出的观点认为,新疆可供油气勘探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90万km2;石油资源量208.6亿t,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m3,以新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以及通过新疆把西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战略通道,新疆必将在21世纪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能源根据地”。 

     TOP  8 

     生物炼制浮出水面    再生能源迎来春天

    2005年生物质资源以其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尤其生物炼制技术已经能制备出几大碳链体系的产品,包括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2005年下半年,以生物燃料、生物质能源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市场技术会议层出不穷,年底我国车用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试点也已经扩大至9个省。

      在11月初“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书面致辞意味深长:“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未来15年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使这一“古老”的新生能源力量以年均25%的速度高速发展。有理由相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迎来了期待中的春天。

      TOP  9

      化肥政策酝酿变局    市场化征途依旧漫漫

      2005年,化肥产业政策改革也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关注。6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酝酿了一场对当前化肥产业市场政策的重大变革,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将用2~3年的时间取消化肥生产企业目前享受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取消对化肥出厂价格进行限价的政策,化肥价格完全随行就市。政策的另一重大思路是,国家将建立对农民的补贴制度,通过直接给农民补贴的方式保证化肥的基本用量不受影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稿下发之后,在行业企业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业界基本达成了“理顺体制、顺应市场、变革乃大势所趋”的共识,然而对于“市场放开会引起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直补方法可行度有多高”“市场化时机是否成熟”等忧虑的呼声也代表了更多的“民意”。在经过了多半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目前发改委对于改革的最终意见仍然隐于冰山之下,应该说真正改革面临的难度不小,化肥完全市场化征途漫漫,估计短期内仍然难以达成根本性的最终政策。

      TOP  10

      吉化爆炸连锁污染    安全环保年年惊心

      每年的年度盘点中,化工污染、事故以其血的警示总是赫然在目。2005年京沪高速淮安“3•29”液氯泄漏事故造成29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而11月13日13时45分,吉化双苯厂的巨大爆炸声伴随着黄褐色的烟雾迷漫天际,随后带来了松花江特大污染,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社会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中石油海外业务遭受质疑,有关环境受损、人民生命安全、领导问责、预警缺失、国际恶劣影响、行业遭受谴责的种种牵一发而动全身,构成了2005年的最大“案件”。我们衷心的希望,“事故热点”成为一道消逝的电波,永远的远离我们来年乃至未来的热点盘点中。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家纺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山东造纸首破大关,晨鸣第一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