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行业研究 >> 电子电器 >> [专题]焦点新闻

2005年度家电十大影响力事件


[  金羊网    更新时间:2005/12/30  ]    ★★★

    2005年的家电行业在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再次寻求突围的方向。在原材料普遍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宏观不利影响下,家电行业的日子也同样艰难。行业性的集体巨亏伴随着空调行业大量厂商被淘汰等等情况表明,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市场走向最终的寡头垄断时代。而行业巨头也在这一恶劣环境中谋求出路,海外市场、收购兼并,数字家庭新市场开拓等等都成为了手段之一。不过事实表明,类似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这样的突围之路是走不通的。

    1、格林柯尔系神话终结

    国有资产是最后一块肥肉不假,但是光想靠捣腾国有资产赚钱,显然是要触霉头的。格林柯尔系迅速土崩瓦解就和它神话般的建立一样触目惊心。那个嘴巴里叫着不能让国有资产流失的朗咸平只不过充当了一次催化剂。

    2001年斥资6.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之后;2003年5月,另一冰箱巨头美菱电器被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以2.07亿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同年12月10日,以4.178亿元人民币借道亚星客车进入汽车业;2004年4月,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襄阳轴承;同年8月,以1.84亿元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11月25日,通过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正式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至此,格林柯尔造系完成。

    格林柯尔系最终要做什么,顾雏军还没来得及告诉世人,麻烦就已经找上门。1月11日,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发出谴责。4月,科龙电器发布2004年度财报,全年亏损6416万元,与前三季度2.15亿元的利润总额相比,第四季度巨亏2.79亿元。市场哗然,怀疑顾雏军正是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个人所有的格林柯尔系公司开展收购。

    5月10日,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林柯尔系”公司展开稽查。期间,上市公司股价频频下挫,银行收紧银根,供应商不再供货,科龙电器一度停牌,生产几陷停顿。

    随着证监会调查步步深入,顾雏军及其控制的格林柯尔系的神话正式宣告终结。资本游戏瞬间破灭。

    顾雏军落马后,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旗下公司纷纷“改嫁”。8月2日,格林柯尔系之一的*ST亚星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公司所持股权已经被法院全部冻结。另一家襄阳轴承则公告称,襄阳汽车轴承集团要求解除与扬州格林柯尔的股份转让合同。

    9月15日,海信以9亿元的天价从顾雏军手中接过科龙电器26221.22万股法人股,总持股占总股份26.43%,一举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11月10日,长虹以1.45亿元的“超低价”抱得美菱归。至此,格林柯尔系所包含的五家A股上市公司已经全部意欲脱离顾雏军掌控。

    “顾氏跌倒,黑电吃饱”,这中间固然不乏顾雏军个人情感的作用,但黑电整合白电的架势却早已拉开。此前,白色家电的很大一部分资源都掌握在顾雏军的手里,偶有遗珠———如荣世达、华凌、小天鹅等,都已经在零散的整合过程中投身大品牌的麾下。掐指算来,靠彩电起家的品牌诸如长虹、TCL、康佳、海信等,大都早已染指白电业务,摆出一副黑白通吃的姿态;而靠白电起家的品牌,除了海尔,似乎便再也没有涉足彩电领域者。

    而格林柯尔系的瓦解,促使中国家电版图发生变化,这种影响在未来几年将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

   

编 号: 1769472    
摄影作者:   
文件名:kjjccl5c378.jpg  
文件大小:36K  
高 X 宽:263 X 350  
说明:kjjccl5c378.jpg

编 号: 1769477    
摄影作者:   
文件名:kjjlmm5c192.jpg  
文件大小:26K  
高 X 宽:190 X 350  
说明:kjjlmm5c192.jpg

    2、运行效率低下的电子行业

    海尔电器(1169,HK)亏损了。在2005年,海尔只是众多亏损的电子企业中的一家,但它代表了国内电子企业亏损的一个典型:新进入手机领域,缺乏技术实力,陷入亏损;其次,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激烈等原因,原来拥有一定利润的白色家电或黑色家电利润迅速摊薄。在海尔之后,TCL、波导、夏新、康佳、东信、科健等主流企业无一例外均出现亏损,大部分电子行业企业效益下滑。

    10月份,国资委就统计出了一份触目惊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国有重点企业中电子行业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75.8%;尤其是47户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8月份竟亏损2.8亿元,降幅比1-7月扩大9.3个百分点。年度行业巨亏已然成真。

    国资委将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归咎为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业中部分产品面临升级换代期,换代新产品尚难形成较大的市场空间,致使销售收入明显下降。此外,国际集成电路市场疲软,产品价格下跌,而国内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导致利润摊薄。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显示的是在利润加速下滑的同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却都大幅增长,包括今年前8个月收入同比增长22.3%。一边是总营业额和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一边是利润持续下滑,暴露出的是国内电子行业运行效率的低下。

    3、海尔12.8亿美元收购美泰失利

    6月20日,海尔联合两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出价每股16美元收购美泰,要约报价为12.8亿美元,还承诺承担美泰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收购总报价达到了22.5亿美元。惠而浦随后加入竞购,提出收购价为23亿美元。在仅差5000万美元的微弱差距下,7月20日,海尔宣布撤回收购要约。12月24日,美泰股东最终接纳了惠而浦的收购。

    海尔收购美泰未果被认为是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利案例”。不少国内学者认为海尔的退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没必要把价钱抬得这么高。但从惠而浦最终的23亿美元报价来看,海尔开的价并不算高。FTN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Bosshard的观点似乎更加有说服力:“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

    跨国并购无疑是海尔向美国乃至世界显示其资金实力和经营战略的一大手笔,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可能会面临的有利形势与不利局面。有利的方面是,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可以利用其在美国雄厚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力量,在美国扩大海尔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扩大知名度。此外,海尔还可以避免从中国向美国市场出口产品可能面临的一些诸如反倾销等方面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海尔收购美泰后在美国生产的高劳动力成本也必然带来产品的高成本,使海尔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

    不过为什么家电企业无法完成这一今年最为声势浩大的收购行动?与IT业内联想17.5亿美元收购IBM相比,家电企业的收购行动战略高度显然略逊一筹。缺乏联想一样的深谋远虑,也缺乏更为大气的远景战略思维。

    联系到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在今年第三季度亏损高达11亿元,可以看到,中国家电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缺乏的并不是足够的收购资金,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宏大气魄与驾驭风险的能力。

    4、欧盟WEEE环保指令实施

    8月13日,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正式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将于明年7月1日执行。依据以上环保法令,自2005年8月13日起,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气电子设备生产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承担自己报废产品的回收费用;而在2006年7月1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子和电气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

    据统计,2004年中国对欧机电产品出口684亿多美元,不算零配件以及其他上游产品,两指令的实施直接影响到中国467.8亿美元机电产品的出口。按照今年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对机电产品出口的直接影响将达到560亿美元。WEEE指令的正式执行让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又遭锁喉。

    海关统计表明,8月份广东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增幅比前7月广东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增幅22.9%回落5.8个百分点;9月份,广东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22.5亿美元,增幅进一步回落至14.6%,为今年广东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增幅除受春节因素影响的2月份外的最低增幅。欧盟环保指令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还将逐渐显现。专家认为,这两个指令不仅会明显增加国内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出口成本,而且还将使部分产品不达标企业面临被排斥出欧盟市场的威胁。明年ROHS指令实施后,还会淘汰更多的不达标企业,间接促进国内家电企业的优胜劣汰。

    据了解,国产环保指令目前也在制定中。《家用电器回收管理条例》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分别被称为中国的WEEE和中国的ROHS,前者已完成意见征求,后者对欧盟条款多有借鉴,并且很可能将跟欧盟的ROHS同期上市。

    5、数字家庭开辟“蓝色海洋”

    数字家庭从概念走向产品颇花费了一些年月。在家电企业长年征战黑白电市场缺乏创新的时候,数字家庭如同一块未被触碰的蓝色海洋,谁会在这片海洋率先依靠创新赢得一片天地,那么它将是未来市场的统帅。

    今年市场中已经不乏“闪联”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希望主导未来市场,并使联盟者得到利益均沾的好处。

    未来市场潜在的巨大利益使得国内外消费电子巨头争搭数字家庭快车。“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3C融合速度日益加快,这种需求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机会。”7月2日,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CEF)主题峰会上,TCL集团副总裁、TCL多媒体事业本部总裁史万文作了这样的开场白。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英特尔亚太区总裁杨旭、盛大董事长陈天桥等重量级人物悉数登场,数字家庭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史万文看来,融合IT与通讯的平板电视是数字家庭的最佳载体,而最具成长潜力的3C融合模式莫过于集数字电视、视频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IPTV。在CEF上,TCL率先推出了内置无线功能的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和DVD,以及无线影音宝盒、数字媒体适配器等数字家庭新品。

    10月12日,长虹宣布全球首款3C融合电视“视际通”开始批量上市,这标志着长虹和中国电信、微软、盛大等企业的跨行业联盟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长虹实现了从传统家电产品制造商向“面向个人或家庭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海尔、海信、厦华等家电厂商今年也在数字家庭产品上不遗余力,海信研发出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视频处理芯片,应用产品也在五大生产基地同时下线;海尔则重点推出了第三代网络家电产品,突出其多媒体娱乐、医疗监护、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等系统功能。

    可以预见,明年家电厂商在数字家庭新品的推出速度上肯定比今年更快。

    唯一令人担忧的是国内数字电视标准迟迟未能出台,正在拖慢数字家庭产品成熟的步伐。

    6、三大家电连锁上市

    10月14日,永乐正式在香港上市。而在此前的2004年6月,国美在香港借壳上市,苏宁在深圳证交所创业板上市。至此,国家商务部发布的三大连锁巨头全部实现上市。目前,家电连锁业态总体所占份额在20%左右,这个数字显然不能满足三大巨头的胃口。此外,由于中国将兑现入世承诺,完全放开对国外流通企业的限制,国内巨头势必将与沃尔玛等跨国连锁巨头同台激战。因此,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一个最重要途径便是开店和收购,而上市融资无疑是解决庞大资金来源的最好出路。

    虽然连锁企业多对自己上市圈钱的目的忌讳颇深,但事实却表示,上市之后家电连锁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机会。国美在一年之内,连锁门店数量从200多家,激增到现在跨越90个城市的400家;苏宁亦是在一年内,连锁门店数量从100多家激增到250家以上。这背后的强大支援便是股市,苏宁上市之初便将融资所得的21463.2万元用于了连锁店的发展。此次永乐上市,其总经理陈晓更公开表示:永乐将从募集资金中拿出3.5亿港元至4亿港元用作开设新门店,以实现扩展策略。

    如同上市之后连锁企业的建店速度,在收购、兼并的道路上,连锁企业亦是如风卷残云般完成着自己的计划。一年来,国美相继收购黑天鹅、爱多、易好家等;苏宁电器虽未将收购摆至桌面,但有关其收购的传言却不绝于耳;永乐电器在上市之前的这一年内,同样也不乏收购之举,如收购河南通利、灿坤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三大家电连锁企业聚齐资本市场,中国家电连锁业“巨头”之争将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业态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

    7、商务部整顿家电大连锁

    短短一个月,商务部联合其他部委连发3道“金牌”令,要求规范家电连锁卖场的经营。继10月底商务部公布针对连锁卖场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商务部市场建设司11月底在其官方网站上又公布了令家电卖场更加头疼的《专业家电卖场经营规范(草案)》。

    在“渠道为王”,零售商一统天下的时代,工商关系成为困扰家电零售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零售企业肆意拖欠供货商货款,无序收取进场费导致恶劣的零供关系不断激化。从中国连锁协会与IBM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工商关系的焦点问题出现在结账、进场费和合作策略这三方面。

    这一恶性循环带来的后果十分可怕,也促使政府部门决定重拳整治零售业。10月底,商务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暂行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矛头直指多年来零售商乱收费、限制竞争、长期拖延供应商货款的“行业毒瘤”。

    随后公布的《专业家电卖场经营规范(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家电卖场的场地、营业设施和环境、商品购销、员工管理、社区关系、营销与价格和售后服务这样几个方面。作为家电卖场的推荐性行业标准,《规范》草案的提议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由于其对家电卖场新开店的位置有了比较“苛刻”的规定,新开卖场与同类专业卖场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000米以外,草案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业界广泛争论。

    《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专业家电卖场经营规范(草案)》这两个重磅炸弹表明,在我国家电业经过萌芽阶段,进入恶性膨胀阶段后,国家开始对这一市场进行科学化的规范了,如果以前是做大的过程,现在则是做强的阶段了。

    8、空调能效标识正式实施

    3月1日,《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所有中国生产、销售、进口的家用空调和冰箱都要贴上带有“中国能效标识”字样的标识,注明该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级,没有标识的一律不准销售。库存产品的执行时间推迟半年至9月1日。

    《办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原来的能效标准,对空调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增加了一道空调入市门槛,而且使想立足于家电行业的企业,必须增加硬件成本投入。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市场上10%的高能耗空调将被淘汰。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度空调品牌共计69个,与2004年相比消失品牌27个。有业内专业人士甚至预测,2006年度,现存的69个品牌,还会消失1/3。2005年开始,空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寡头竞争初显端倪,排名前十的空调品牌占据了国内七成五以上的市场份额。

    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公告,自2005年3月1日空调、冰箱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来,已有42家空调企业、35家冰箱企业完成备案工作,其中空调能效比最高为4.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同时公布了空调能源效率等级达到一、二级的16家企业及产品规格型号。

    9月1日曾被业界看作白电企业的大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空调节能标准也没有就违规企业和产品的处罚作出详细规定,更没有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节能空调强制推广措施。目前能效标识还是厂家自制自贴,因此,各地市场的后期市场监督几乎一片空白。这就极易给推销违规产品的企业留下空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仍需加大市场监管以及查处违规企业和产品的力度,确保节能空调的生产、销售更加规范。

    9、碟机标准之争

    2005年的DVD标准之争,在两个战场同时开战。中国DVD标准们急着在“圈制造商的地”和“搭政府的车”这两个问题上短兵相接。2月,信息部公布了所谓的“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技术规范”,算是给了EVD一个国家标准的名分。但就在EVD被“钦定”为国家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候,上海信息家电行业协会就将HVD联盟上报的“HVD视盘机通用规范”确定为联合性企业标准。加上之前就已经量产的HDV,在国内就至少有3个与新一代高清技术有关的产业联盟在彼此对峙。

    另一边,蓝光阵营和HD-DVD的对峙让全球涉及电子产品生产的巨头,以及好莱坞各大影视巨头都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在超前且价高的蓝光与相对性价比较好的HD-DVD之间进行选择,下一代DVD商业机会的决定性意见可能只缘自7家好莱坞巨头的选票。因为光有碟片和机器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片源和内容,一切载体上的创新都是空谈。事实上,内容、技术、渠道,这是一条一体的产业链。而标准的较量,其实就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因此,两大阵营对各自产业链的整合是胜负的关键。

    在这场碟机标准的战役里,无论是HD-DVD阵营中的派拉蒙影业倒戈蓝光、微软宣布支持HD-DVD,还是国内EVD标准和其他技术大打口水仗,只有一个道理是不变的———谁能更好地整合产业链,获得业界的支持越多,谁才越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10、国内平板占8成

    根据怡康机构的最新统计,国产平板品牌已经在平板市场上占据80%以上的份额,而合资品牌不足20%。国产品牌在价格、促销力度上明显好于相同尺寸的合资品牌平板电视,成为平板市场的主力。而来自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巨头的消息,平板电视的销量早已超过传统的CRT电视,销售额更是占了整个彩电总销售额绝大部分份额。到年末,平板电视又迎来了本年度最后一轮降价,部分国产品牌的降幅达到20%,于是6000元买到国产32英寸液晶电视就变得非常简单。而在此次降价之前,平板电视的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低了近70%。

    在国产平板占据市场龙头的同时,由于液晶电视价格快速下滑,液晶电视业者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目前,国内液晶电视面板多来自中国台湾与韩国,国产平板电视需掌握上游电视面板来源,以突破国内发展液晶电视产业的最大难题。然而,电视面板厂的投资金额庞大,无法靠单独一家企业的力量,同时也须获得官方政策支持及长期低利贷款。

    可见,中国彩电军团正在利用彩电产业升级这一契机对国际市场进行重新洗牌,虽然目前国产品牌在技术指标上和产品性能等方面都不算逊色,但仅仅依靠价格战攻势,这条路可能并不好走。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2005平板电视市场呈现五大特点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五大脸谱“拼图”05中国彩电业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