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市74年后,“日本之光”突然宣布退市。
近日,日本东芝公司宣布,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的财团,已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为东芝私有化退市扫清障碍,交易完成后,公司股票或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作为日本制造业的巨头之一,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东芝打造了一个横跨家电、电气、半导体、能源和基建等多个领域的庞大帝国,曾经开创多项日本和全球第一,包括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冰箱、第一台DVD,以及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等。
如今,这颗巨星的陨落难免令人唏嘘。至于退市后的东芝能否浴火重生,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曾经站在日本制造业巅峰的企业,到如今面临退市的命运,东芝为何会跌落神坛呢?
事实上,“东芝帝国”的崩塌早有端倪,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核电和半导体业务上的失利。
众所周知,1980年代,以东芝为领头羊的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超越美国,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此后,美国借东芝向苏联出售先进机床设备一事开始对东芝进行制裁,罚其5年内禁止在美国销售产品,从而导致公司营收严重受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兴起建核电站的浪潮,东芝也选择把宝压在核电业务上。2006年,东芝斥资70亿美元收购了核电设备生产商美国西屋的多数股权,但随后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却成了重击东芝的又一黑天鹅事件。事故后,东芝不仅拿不到新订单,不少到手的订单也被取消,最终其在美国昂贵的核电业务解体,公司一度损失超60亿美元,险些导致退市。
核电业务受挫后,东芝再次转向布局闪存业务,但由于彼时电子消费市场低迷,公司经营再度承压。
至此,东芝的倒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业务遭到台积电、三星等企业的追击,市场份额不断丢失,迫不得已在2018年将半导体业务出售剥离;其次,2015年被曝出的财务造假丑闻,也让东芝的百年信誉毁于一旦,股价大跌,市值缩水40%。
为了应对经营压力,最近几年,东芝不断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维持运营,相继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家电业务、电视机业务、电脑业务和暖通空调业务等卖给了其他公司。
可惜的是,这一系列的自救行为,最终也没能改变私有化退市的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区市场,东芝仍有大量的业务正在开展运营,其中包括半导体存储业务、发电、打印机、电梯等在内的B端业务。
与此同时,东芝还通过共同持股和品牌授权等方式,与美的、海信等国产品牌有着冰箱、洗衣机、吸尘器、视频技术等合作。
那么,伴随着退市工作的推进,这些中国区业务又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据行业专家分析,私有化之后,轻装上阵的东芝反而可以更好的聚焦发展基础设施业务,对中国市场的整体影响并不大。至于未来东芝会如何处理中国市场的客户关系,以及是否会在一些核心的技术、资源上更加重视中国市场,仍有待观察。
其实,东芝的没落并非一家之殇,而是可以看作日本经济衰落的一个缩影。
早些年,“日本制造”曾凭借其优越的品质享誉全球。资料显示,在日本经济最红火的时候,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都是日本制造,日本还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三菱、丰田、东芝、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等全球知名企业相继崛起。
后来,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制造业逐渐开始向着成本更低的中国、韩国等国家转移。因此近年来,不少日本老牌公司也都在经历“卖身”之痛。
例如,夏普将66%的股权出售给了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日立将海外家电业务60%的股权出售给了土耳其的企业阿奇立克;三洋则直接被松下收购......
当然,客观来看,虽说制造业略显低迷,但日本的科技实力仍然不容小觑。目前,日本在电子、手机通信、低耗能环保车、机械、工业机器人、光学、化学、半导体、金属等多个领域,仍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前发布的全球百大创新机构排名中,日本占有32个席位,仅次于美国。
不过,此次东芝的退市也确实给所有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市场经济之下,品牌没有恒强亦无恒弱,谁都不能一直躺在过去的辉煌之上。至于未来等企业价值回升后,东芝是否会重新上市,我们将持续关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