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咖啡配枸杞”之后,同仁堂又对奶茶下手了。
此外,店内还设置了零售产品展示区,售卖陈皮茶、红糖姜茶、金桔柠檬菊花茶、桂花荔枝蜜桃乌龙茶等各类养生调理茶包。
价格方面,制茶司的饮品定价相对亲民,均价为十几元,与一点点、CoCo等腰部奶茶品牌的售价接近。
不过,相比于同仁堂之前的咖啡店,制茶司在客流量和话题流量上都略显逊色,能否真正圈住想要“养生”的年轻人,仍有待观察。
需求决定市场,其实近年来随着大健康风潮的兴起,很多品牌都凭借自身医药背景及资源优势,向大健康产业跨界转型。
除了同仁堂之外,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等中医药企业,也都在做自己的副线产品,往日化美妆、食品等领域进军。
不仅如此,新一代养生大军的队伍逐渐壮大,也催生出了不少新产业、新赛道。特别是在功能性食品的新风口,就有不少的资本都在跑步入场,各类打着“健康食品”旗号的品牌和产品应运而生,
虽然尝鲜的企业很多,但是能真正生产出叫好又卖座产品的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同仁堂之前火速爆红的养生咖啡,后续的发展也并不尽人意,曾经计划一年内开出300家分店,两年过去了也只兑现了十多家而已。
所以,同仁堂到底能在咖啡和新茶饮赛道跑多久,以及这类健康概念店模式能否大范围普及,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不难发现,近年来为了突破品牌发展触及天花板的尴尬现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这家300多岁的老字号,正在力求以一个更年轻、更时尚的形象打破大家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认知,走向品牌升级转型之路。
此前,同仁堂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卖咖啡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流和推销‘中医养生’观念”。直白点讲,也就是同仁堂的目标并不是单纯跨界开拓新赛道,而是将这批年轻人培养成为自己的忠诚用户。
其实同仁堂的这番操作,也从侧面折射着众多百年企业的发展转型之困。
随着95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很多被“产品老、形象老、营销老”三座大山压着的“老龄”国货也开始意识到,“品牌年轻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绕不开的课题。
企业经营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于新时代的老品牌们,面对消费者的姿态更应该是“前倾式”的,只有重需求、能创新、擅沟通,才能把曾经的“回头客”们找回来。
当然,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还是有一些老字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像张小泉、五芳斋、大白兔等,就正在逐渐走出舒适圈,向着新零售发力,通过品牌重塑、拓宽渠道、品类扩张等方面不断增强竞争力。
张小泉通过打造IP形象,成功在新媒体电商平台俘获了一众年轻消费者;五芳斋则在传统产品创新研发的基础上,增添了酸奶、咖啡、甜品、沙拉等品类,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大白兔跨界到美妆领域,把童年记忆中的奶糖做成香水、护手霜,搭上国潮的顺风车,占领用户心智。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一直“躺赢”,唯有像这些求变的老字号一样及时告别“老态”,才能换来“新生”。
时代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任何品牌都无法单纯依靠历史底蕴而存活。
老字号所谓的竞争壁垒,或许应该是坚守该坚守的,改变该改变的。用传承的匠人精神不断提升品牌价值的同时,也努力迎合市场变化,打破自身的天花板,完成品牌升级。
至于“同仁堂们”该如何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确实值得每一个老字号企业深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