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是世界上最年轻但也最能赚钱的大汽车公司之一。
2002 年,本田公司实现的利润高达 35 亿美元,把通用、福特和大众等更大的公司远远甩在身后。同样重要的是,本田也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楷模,其来自海外的收益远远超过本土,在 31 个国家有 110 多个生产基地。在中国,本田 2003 年汽车、摩托车和其他产品的销售收入高达 300 亿元,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之一。现任广州本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门胁轰二自 1993 年起主管中国市场,他也曾经是本田公司北美业务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策划并实施了本田轿车进军美国的经典战役。财富(中文版)记者黄翔约请门胁轰二先生与读者 共同分享本田公司在全球及中国市场的心得
问:本田公司是在什么背景下进入中国市场的?
答:本田自 80 年代初就与中国企业有合作,但大规模进入是在 1992 年。我们在1992 年注意到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此之前我们也一直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小平的讲话引发了中国新一轮的开放。这一年,本田一口气在中国的天津、广州和重庆分别设立了三家生产摩托车的合资公司。1994 年本田在惠州建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等。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当地最强的企业之一。因为中国的特点是变化很快,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变化,有时让外国投资者难以适应,所以选择当地最值得信赖的伙伴至关重要。幸运的是,本田的选择没有错,再加上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世界上都没有先例的高速增长,本田的经营一直比较顺利。
问:你怎么评价中国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努力?目前最需要改善的是什么?
答: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适应开放的环境。尤其是政府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非常引人注目。如果说有不足的话,最需要改进的是增加政府和政策的透明度,不论政策、计划有什么变化,拜托政府能及时让投资者知道。在中国投资,需要了解和遵守的规则、规矩很多,但总的来说,对外商投资的 限制越来越少。最近中国放宽了零部件行业方面的投资限制,这对本田来说是有利的。
问:你负责中国业务已有十年。目前外商在华投资越来越多,你认为在中国投资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
答:众所周知,中国市场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庞大的市场潜力。但如何评估当地市场的潜力并不容易。中国市场差异大,变化也快。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合作伙伴,成功的把握更大一些。
问:对于中国政府兑现入世的承诺,贵公司如何评价?有什么期望改进的地方?
答:整体上很满意。中国政府一直是脚踏实地地兑现入世的承诺。同时,我们也理解,汽车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在任何国家,政府都会站在国家和本国企业的立场来制订汽车产业政策。日本在 60 年代,政府也曾计划限制汽车产业的竞争,由政府来扶持几家大企业,这与中国的情况有些相似。但最后政府还是选择了自由竞争的机制。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当时力主自由竞争的热情倡导者。所以,我们产业界更希望能有发挥市场作用的机制,让大家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毕竟,竞争才能促进汽车业的发展。
问:未来的两三年里,中国入世带来的变化会怎样影响中国的汽车产业和企业?
答:对汽车业而言,关税下降将使得竞争加剧。不论是国有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好,都将开始优胜劣汰的过程,各个企业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适者生存。对中国企业而言,入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过去,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是有竞争力的,今后在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时候,保持竞争力的难度更大。这是中国经营者要思考的问题。
问:走向国际是中国企业的热门话题。本田是全球化经营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你从加入公司起一直参与海外业务,能否介绍当初本田汽车在美国冒险的背景?
答:当时本田汽车在美国一直有销售,每年大约十来万辆,不算畅销。但大家都意识到,如果公司不在美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取胜,就很难有大的发展,所以下决心在美国建厂。这在 70 年代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从来没有哪家日本企业敢于在美国设工厂。此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有梦想是多么重要。当时的契机是美国在 1973 年出台了新的排放标准,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提出这是一个证明本田的机会。如果公司能迅速拿出符合新标准的发动机,就有机会战胜竞争者。结果,我们搭载新发动机的本田思域在美国大获全胜,美国消费者也由此改变了对本田汽车的看法。当然,在此之前,我们的摩托车就打开过美国的摩托车市场,本田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问:本田的全球化经营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新兴市场。80 年代在印度,本田在轻型摩托车市场就输给了巴夏家族(Bajaj)。这里面的教训是什么?
答:我当时在北美工作,印度市场的背景我说不上来,但本田在中国就有失败的例子。本田 1992 年就在中国有生产摩托车的合资企业。90 年代后期,中国的摩托车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批国内厂家,生产出价格更低的摩托车。同时,市场也出现了由城市向郊区和农村发展的态势,但本田 没有把握准方向,丢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生产的摩托车的价格高出对手一倍,技术方面也没有投入新产品。为了扭转局面,本田引进了新的合作伙伴新大洲,在上海成立了研究所,引进了更先进的车型,最终把成本和售价都降低了一半,后来的局面才出现改观。本田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厂商,但如果没有掌握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照样无法生存。当然,当年摩托车的教训对后来广本轿车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比如一上马就引进最新车型、定位在新的消费者等,都是吸取了摩托车的经验教训。
问:本田在日本最强大的对手是丰田。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田过于追求全球 化的成功,总想设计出让全世界都喜欢的汽车,导致了其在本土的表现不如国际化程度稍逊的丰田,你怎么看?
答:你把本田与丰田看成是对手,我感到很光荣。丰田在日本的规模比本田确实大了一倍,但两者的策略有所不同。本田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一直把海外市场当成与国内市场同样重要。本田 60 年代就是全球第一的摩托车公司,当时就在 70 多个国家销售。本田的机构设置有六大本部(北美/中美洲、南美、亚洲/大洋洲、欧洲/中东/非洲、中国和日本),每一个本部的策略都是依据当地市场,快速反应,在企业形态上与丰田差别很大,不 是很好比较。
问:丰田公认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汽车公司,因为它建立了汽车工业的效率和质量标准。本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答:本田的策略是“在任何有需求的地方生产”和“以小投资实现滚动发展”。在组织当地生产时,一切按“三现(现场、现物和现实)原则”出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策略。所以,我们在操作上可能有别于丰田,但基本原则上还是一致的。
问:中国的制造业也在走向国际,你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制造业专家,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不了解中国企业,所以谈不上什么建议。从管理制造企业来说,我希 望能让员工有一个好的心情,让员工能认同企业的目标,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社会上一般会认为效率高意味著有好的机器和设备,但制造业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是有思想的,他会把观念、经验等等东西带进产品里,所以产品也是人性化的。我的观点是制造企业也要为制造产品的人制造一个适宜工作的环境。
问:本田是全球摩托车行业的老大,进入汽车业的历史不长。你认为本田在中国的摩托车和汽车业务哪一个更成功?
答:汽车的附加值高,所以销售收入大,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汽车业务更成功。但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市场,每年有 1,200 万辆的容量,而且普及率很低,只有台湾地区的二十分之一。本田的摩托车业务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也做得不错,现在的销量已经达到了 120 万辆,而本田汽车只不过占了市场份额的不到 6%。你说哪个更成功?
问:中国的市场与成熟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有哪些不同?与你十年前负责中国市场时相比,中国现在的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毫无疑问,中国市场的潜力最大,日本、欧洲和美国这些成熟市场都没有翻一倍的潜力。
还有一个差异,中国的消费者大都是第一次买车,买新车。而成熟市场都是以旧换新,所以二手车的市场也很大。但中国也很快将进入换车的时代,本田也必须开始考虑二手车业务。与过去相比,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非常快,已经出现了几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比如环保、节能等。中国是能源进口国,这一点一定会对汽车产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会对更严格的排放、替代能源的问题及早应对。还有对汽车钢材越来越大的需求,也是个大课题。总之,对于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种种因素,都是公司要考虑的。
问: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大多在与跨国企业合作而不是竞争,它们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呢?像本田这样的外国厂商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答:本土企业要想成功,只有建立本土的品牌,没有别的办法。而对于跨国公司,全球的汽车产业都面临重组,而研发最终将决定生存。当然,如果是在中国,你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问:本田在中国的野心到底有多大?会发展到和本田在日本所占的份额一样大吗?
答:2003 年中国的轿车产量超过 200 万辆,本田不足 12 万辆,占 5.5% 多一点。现在本田公司在全球的生产规模大约是 300 万辆,几年后如果能达到 350 万辆,我期待在中国生产的能占到 50 万辆。
本田的中国旗舰──广州本田
1998 年,本田占 50% 股份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合资公司随 后花了 3 亿美元在广州买了一家汽车厂的设备,当年完成了改造并投入生产。结果,这家只有一种产品(雅阁轿车)和几个月销售周期的企业当年就实现盈利。这样的效率和业绩实在让那些已在中国摸爬滚打十几年,或者动辄投入十几亿的同行汗颜。2003 年,广州本田依仗自己的三个产品──雅阁、飞度和奥得赛,在中国实现了 230 亿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大增 67%,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本田中国业务(轿车、摩托车和通用动力产品)的支柱地位。目前,广州本田正在大力扩充产能,预计今年的生产能力将提高一倍,达到 24 万辆。就在有的合资厂商已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发愁之时,广州本田声称产能的扩大将在 2004 年再度将销售收入提升 40%,同时公司将继续投资 1.5 亿美元建设工厂和引进新车型。祝愿广州本田一路顺利!
“中国即将进入换车的时代,本田也必须开始考虑二手车业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