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0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顾问委员会会议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共识,即建立一个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物品编码系统,因为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对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等引发的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欧盟、美国等率先提出建立一个系统,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欧盟管理法规No.178(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该法令对食品制造业实际上形成了新的技术壁垒。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由于这一体系最早由欧盟和美国提出,所以,本次会议重点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世界各国如何适应欧盟和美国的新法规要求。其实,建立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这一议题得到了参会各国编码组织代表的普遍响应。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海表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较早注意到欧盟、美国方面的意向,就建立该体系的先期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正在进行试点工作。他向记者表示,我国将有更多的食品出口到欧盟、美国,为了更好地服务出口和保障我国消费者的安全,需要尽早实施食品跟踪与追溯制度。
据有关人士介绍,利用条码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包括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跟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使食品、饲料、畜产加工品、加工食品及饲料原料,或可能成为这些产品的材料,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的所有阶段均可追踪掌控。利用条码实现系统的功能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具体的做法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要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加在加工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这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环环相扣上,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而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这是实施跟踪与追溯的最大问题。
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并不难解决,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均衡。据出席会议的德国编码组织负责人介绍,德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体系已经开展了15个月,在相关的产品领域里,已经有80%的零售商成功地应用了这个系统。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保证整个链条不脱节,还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紧密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出口的紧迫需求,市场对建立这一系统的要求已越来越强烈,除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陕西、北京的试点外,山东的一些企业在出口日、韩的蔬菜产品包装上,已经加贴了具有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功能的条码标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