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0日讯 在入主中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三年之后,高盛的突然减持,让外界再度聚焦这家国际投行和其投资对象。
据路透社的报道,高盛旗下的高盛策略投资(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将以1.5亿美元的价格向双汇的另一战略投资者鼎晖,出售双汇集团5%的股权。此前,有媒体援引高盛方面的消息称,目前,高盛仅持有双汇集团10%的股权,远低于2006年入主时的51%。
11月9日,一位接近双汇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高盛出售双汇股权的消息,“应该都是给了鼎晖”。不过,按照他的说法,减持后,高盛持有的双汇集团股权应该仍在7%左右。
随着高盛的淡出,双汇集团背后的格局或将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对双汇集团掌舵人、董事长万隆和整个双汇集团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三年渐变
高盛仅持有双汇集团10%的股权?这是个让外界颇为诧异的消息。
2006年4月,高盛和鼎晖通过双方的合资公司香港罗特克斯,以20.1亿元的价格,联合受让了漯河市国资委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份,高盛和鼎晖分别持股51%和49%。当时,双汇集团为 双汇发展(行情 股吧)(000895.SZ)的第一大股东。
2006年5月,双汇发展第二大股东漯河海宇投资,又以5.62亿元的价格,向罗特克斯公司转让了双汇发展25%的股权。
2007年10月,高盛向鼎晖转让罗特克斯5%股权,由此,鼎晖在合资公司罗特克斯中的股份一举上升为54%,而高盛则减少至46%,让出控股权。截至2009年6月,罗特克斯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双汇发展股权为51.46%。
高盛在双汇集团的持股何时从46%减少至10%?
根据高盛方面的说法,2006年入主双汇集团时,高盛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投资团,当时的投资者还包括淡马锡和新天域资本,以及其他投资者。
如果上述说法属实,那么,高盛当年进行的就是一次典型的“杠杆收购”。所谓“杠杆收购”是指,收购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
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根据他的了解,在最初的转让中,应该只有高盛和鼎晖两家。“高盛入股的10亿多资金,全部由其美国总部经香港打入到北京的账户。”至于目前出现的其他投资者,“应该是后来私下协商转让的结果”。
“过客”高盛
“这并不意外。”在上述接近双汇的人士看来,高盛的淡出,在2006年进入时已有先兆。
据其透露,2006年,在漯河市政府与中标者高盛和鼎晖就转让协议闭门谈判之时,关于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时限一事,就曾经是讨论的焦点之一。当时,漯河市政府曾要求对战略投资者未来转让双汇集团股权设定时间限制,但此举遭到了高盛的强烈反对。
双方一度就这一限制性条件争执不下,但几个回合下来,漯河市政府方面最终同意在协议书上去掉了这一规定。“也没说让转,也没说不让,就是回避了这一问题。”
没有了这一限制,高盛随即便开始了减持的步伐。2007年10月,在双汇集团股权完成过户仅仅三个月后,高盛向鼎晖转让罗特克斯5%的股权。
据上述人士透露,高盛的第一次减持,一度让漯河市方面有所不满。在漯河市政府看来,当时之所以选择了高盛和鼎晖,主要就是冲着高盛的名气。而且,高盛的减持距离转让时间非常短,这也让漯河市政府面子上说不过去。漯河市有关负责人还曾为此事“找过高盛要过说法”。
“这就可以看出,作为投资银行的高盛,可能并没有长期持有的想法。”在这位人士看来,高盛的减持,与当时其投资另一肉制品巨头雨润同出一辙。
2005年3月,高盛、鼎晖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GIC)联合向雨润食品投资了约7000万美元。其中,高盛向雨润食品投资了3000万美元,鼎晖投资了2200万美元,GIC投资了1800万美元。“现在,高盛他们也减持得差不多了,股权都集中在祝义才(雨润创始人)手里去了。”
显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高盛面临巨大压力,难以保持一个长期投资者的身份,转而更多地选择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