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彩电时代,是中国制造的时代。然而在从CRT进入到平板电视时代后,中国的家电厂商们至今无法摆脱高成本原料采购和低价格产品出货的局面,很多厂商在年出货几百万台的情况下,年纯利过亿却变为遥远的过去。
在厂商寻求突围的策略中,向上游延伸、控制重要原材料变成了一种集体冲动。不过,家电专家、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近日刊文称,中国造屏已经掉入“买进落后循环”的状况中。
造屏运动
国内厂商掀起造屏运动,是在2000年后。
2003年1月,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TFT-LCD业务,首先进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领域。同年9月筹建5代线,并于2005年投产。上广电早于京东方,于2004年10月其5代线就已经正式投产。龙腾光电5代线在2006年6月正式投产。
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向记者介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6.75亿美元,一期工程于2007年4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随着长虹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的量产,中国自主造屏已全面进入实质性成果阶段。”他说。
不过,罗清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厂商的集体诉求表现为各自为政,面板厂商如京东方、龙腾光电和重组的上广电,整体世代线落后,无法满足电视屏需要。这些面板厂商新的计划中,也存在落后产能和重复建设。整机厂商中,一步到位的只有长虹一家——大笔投资于等离子屏及其产业配套。
罗清启担心,日韩厂商正在向更高世代线乃至OLED转型,落后世代线如6代线将转移至中国国内,变成国内厂商的包袱。
凸显战略差距
目前,一台平板电视(液晶和等离子电视)70%的成本花销在屏上,模组成本约占7%。即使按照TCL一位总工的乐观预计,模组成本也不会超过12%。整机厂商投资的液晶模组线建设,对产品成本降低助益有限。
在前不久大陆厂商赴台采购中,许多大单都流向了友达、奇美等台湾面板制造厂商。
此外,中国大陆面板制造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配套一直弱于日韩,京东方的液晶原材料至今仍有60%依赖进口,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重组的上广电其5代线运营至今也没有形成产业配套,也未获得核心技术。
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向记者介绍,面板制造要求企业要有相当的技术整合和技术创新能力,京东方的技术积累与日韩的差距已经非常小,正在筹划的8代线也将以自主技术呈现。
刘海中也指出,长虹要获得的是产品定义权,为此,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对于平板电视而言,占据成本超过70%的显示屏则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技术。长虹根据战略目标,率先在等离子核心技术尤其是等离子显示屏领域进行部署。
与国内造屏形成对照的是,日韩厂商如索尼、夏普、三星、LG等厂家,既掌握了屏资源,也扮演了平板时代的市场主角。从2006年至今,历次的平板电视降价潮几乎都是由日韩厂商主导,国内整机厂商在两面夹击中一直亦步亦趋。
罗清启指出,在和日韩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国内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方面严重滞后于日韩,议价权掌握在上游供应商手中,同时,更大的差距在战略方面。“日韩厂商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技术的限制也非常明显。”他说。
罗清启举例说:“与三星相比,国内5代线的投产时间差为一年多,但三星很快就筹划上马7代线和8代线,京东方的6代线却还在土建阶段。日韩政府都把优质资源引向了面板产业,而国内主导的是地方政府部门,如北京国资委、上海国资委、绵阳市政府等,国家资源被分散,无论资金、人员、研发单位都缺乏定向整合。”
等离子破局
据了解,京东方、龙腾光电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液晶面板制造筹建项目,总投资约为150亿美元左右。这些投资中,仅在2009年内就会落实95亿美元。
在国家电子振兴计划纲要中,对包括京东方、龙腾光电和长虹的等离子屏二、三期工程在内的平板显示产业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据了解,国家安排的资金,将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取向。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去年视察长虹时,曾强调“忍受短期的转型阵痛,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刘海中称,长虹的目标就是把从国外进行产业承接变成产业替代,等离子屏项目就是长虹产业替代思路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他指出了区别于上广电的几个要素:长虹拥有屏制造的核心技术,“屏+整机”的完整链条;显示屏的部分关键指标已超越国际同行;在液晶方面,长虹与台湾友达进行战略合作,拥有了类似等离子屏的“屏+整机”的格局等。
罗清启指出,以日韩为范本,面板制造需要以国家为主导,强力组织,联合大学和研发机构,引入资本市场,并由企业负责落实。“如果没有三星那样的集群式发展,很难成气候。”他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