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不起,我不能陪你,我死后把我的肝移到爸爸的身体里去,救爸爸。”这是无锡市一名13岁初一女生琳琳(化名)在吞下200片安眠药之前,留给母亲的遗书。(2月4日《现代快报》)以自杀的方式救父,此情此勇让人动容,但文章反映的这种决绝的拯救亲人的方式,让人不堪卒读。
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此种悲剧的产生?值得深思。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少女的事迹在网上转载后,很多人对其冠以“孝女”的称呼,认为琳琳“大孝”,同时,她的孝也感动了很多人,全国各地甚至有海华华人打越洋电话慰问并捐款。
孝,是古来就被广泛推崇的美德,但体现孝道的方式是否合理,却需再论。中国自古就有“卖身葬父”说法,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无疑忽略了作为子女的个体价值。不得不承认,琳琳的行为本质上也与此相同。那么,即便少女琳琳自杀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要最直接的方式拯救自己的父亲,但却是不合理也不可取的。因此,同情琳琳的同时,社会对这一行为本身不该评价过高。试想,如若有困难的家庭效仿这样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亲人,抢救“琳琳们”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就是本可避免而被额外消耗了的,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据报道,琳琳一家三口的生活来源,是琳琳父母1000多块钱的病退工资。而琳琳父亲患的肝癌晚期已扩散,需要高昂的治疗费,早已使这个家庭不堪重负,经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捐款开始抵达琳琳父女俩所在的医院,但谁都知道,捐款是被感动的好心人的一时善举,他不可能成为琳琳家的长久保障,而通过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只是个例,不可能作为一种模式解决“琳琳们”的问题。如何让需要帮助的家庭得到帮助,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制度保障。据今日最新报道称,13岁少女自杀捐肝救父,救助法草案正抓紧修改。希望这个极端个案能成为推动制度尽快出台的“催化剂”。
http://www.ppzw.com/Advertisement.htm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