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热点报道 >> 财经

中国不会让人民币贬值


[  财经网    更新时间:2008/12/30  ]    ★★★

  在财政政策上,中国仍有广阔的空间;人民币贬值可能使劳动力市场恶化

  近期,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发生了逆转,与持续升值产生预期相反,贬值预期抬头。

  我认为,未来12个月内,美元兑人民币将保持稳定。但是,2009年,人民币和美元兑其他货币都将出现贬值。1998年,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虽然两者兑其他货币同步升值。2009年,历史将会重演,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将再次起到稳定经济作用——只不过,这次它们将相对其他货币贬值。

  新兴市场货币噩梦醒来

  每一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一轮升值后都会面临贬值压力。由于货币潜在的升值空间可以用来抵消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风险,较低的汇率有助于新兴市场国家吸引投资,发展经济。

  其中,较低的汇率是指无论是名义汇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汇率水平都比较低。新兴市场的币值折扣随着该经济体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减少。人均收入越低,货币就越便宜。

  逐渐地,世界出现了新兴市场国家热潮(emerging market euphoria),颠覆了这种关系。在过去三年,“金砖四国”成为这阵热潮的焦点。各种理论被发明出来,证明这些国家的货币实际上升值了。随着投机者借入日元和美元,购买新兴市场的资产,新兴市场国家热潮演变成了投机。在资金流动压力之下,这些国家的货币出现升值。

  正如在前一轮新兴市场泡沫中那样,美元在这轮新兴市场泡沫中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2年,美元进入了熊市。美元指数从2002年的120跌至2004年的79。2004年-2006年,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美元指数出现15%的反弹,并维持在这个水平。房地产价格下跌后,美元指数出现跳水,从2008年初的高位跌至72,或者说期间缩水40%。2008年7月伊始,美元指数又有力反弹,回升至88。看上去,美元走强的动力是新兴市场的去杠杆化,而并非来自美国本土的好消息。2006年起,美元疲软主要缘于衍生品流行,这些衍生品本质上是借入美元来购买新兴市场的资产。例如,累计期权可以借入1000亿美元,然后买入H股。

  日元不寻常地走强是货币市场去杠杆化的另一个标志。作为投机风险资产的融资货币,日元比美元更受欢迎,因为日元利率很低。在美元反弹的过程中,日元兑美元依然走强。2008年,日元兑澳元跌了一半,反映出借入日元、买入高收益的澳元这种交易的流行程度。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已跌回到2006年的水平。一些货币,例如韩元,因为其国内经济出现问题,贬值幅度更大。相比之下,人民币则比较稳定。但由于中国更加依赖出口,因此,经济下滑对中国的影响比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更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会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同步贬值。

  另外,比起其他经济体,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有更大的余地。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6%,仍有很大下调空间。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人民币供给就会增加。现在,中国的银行表现出“惜贷”。与美国情况相似,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将增加的流动性积压在银行系统内,没有增加贷款。但是,随着财政刺激政策明年全面执行,银行将为政府项目提供贷款。届时,人民币可能会面对贬值压力。

  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逐月增加,支撑人民币走强。但是,2009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会明显下降。因为现在的贸易顺差是进口下跌的速度快于出口。这反映出国内投资需求减弱,从而会影响明年的出口能力。“热钱”也是个负面因素。中国银行系统中的“热钱”存量很难估计。有可能是数以千亿计。将来经济形势如同现在严峻,它们很可能会从中国流出。

  不过,也有积极因素来抵消上述的消极因素。美元反弹已经结束,或说临近尾声。新兴市场国家的去美元杠杆化(即抛售新兴市场国家资产,换得美元,还美元贷款——编者注)的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例如,累计期权合约的去杠杆化基本完成。因为全球银行面临较高的资本成本,它们很明显渴望将这些衍生品的贷款收回。抛售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动能就在,特别是在俄罗斯这样的大宗商品经济体,因为它们的出口形势很糟糕。但是,这种抛售可能仅是一种“动能”。很快,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就会稳定,在2009年可能相对美元走强。

  与1998年不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这次危机中不会崩盘。当年,新兴市场国家有严重的美元短缺。它们借入美元,并低效率投资,最后不得不通过贬值来注销投资。在这次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不会出现美元短缺。十年来,新兴市场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并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在这种基础上,它们的货币不会出现猛跌。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外资行争议海外贷款税收细则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涨跌空间有限震荡行情收官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