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某报刊发了题为《“光棍节”调查:年轻人找对象首选公务员》的报道。报道称,有近四成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公务员收入稳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在接受调查时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刘帆主任不无遗憾地说:“在西方发达国家,顶尖人才只有一部分进入公务员队伍,更多的是投身商界和实业界。然而我国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大学培养的精英,还一窝蜂地挤上报考公务员这座独木桥,说明我国高校的商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
那么,是什么诱使众多大学生对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呢?
据记者对数位专家的访谈分析,主要驱动力为“四大预期”。
一是稳定预期。大多数学生对公务员的第一评价是工作“稳定”。特别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国内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减薪的情况下,公务员职业的稳定优势更加凸显。“这可是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许多大学毕业生都这么说。
二是权力预期。公务员手中有权。有权就能受人尊敬。报考公务员的人中,持这一观点的不在少数。因此,公务员考试被许多人称为新的“科举考试”。
三是利益预期。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和奖金水平,虽然比不上外企的“金领”,但和一般行业相比,可以说是中等偏上。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多次调整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加上保险、医疗和退休养老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等等,这么多的利益预期,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踊跃报考。
四是社会地位预期。当上公务员,就等于拥有了相当体面的“干部”身份,意味着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官本位”意识,也是一大推动力。
四大预期当中,最诱人的,当属以稳定为标签的“铁饭碗”。
公务员背后的经济大战
目前,随着报名工作的结束与考试时间的临近,考生们的“备考”已经进入到了冲刺阶段。而在“国考”大热的背后,是一场同样持续高温的经济大战。
各类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已然成为诸多考生的秘密武器。尤其是临近考前,能够得到“嗅觉敏锐”的辅导老师的指点成了不少考生的最大希望。培训班大致分为基础班、技巧班和冲刺班,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辅导。同时不少培训机构还针对面试的激烈竞争,推出了“面试精品班”、“面试特训班”来吸引考生。在本市几所高校里,记者发现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培训机构的招生海报,大多打出了“高命中率”、“高通过率”的诱人招牌,有的还推出了报名赠送“大礼包”的优惠活动。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不同培训机构打出的招生内容不太一样,但其实所讲的内容都差不多,“我跟很多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培训,上课的人非常多,大家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上了几节课,并没觉得学到什么,只是觉得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