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很多企业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困扰的时候,在晋江,有一家鞋机企业因较早地把投资目光瞄向非洲,如今已成为泉州企业成功进行跨国经营的榜样。它就是中泰。
作为中泰的总经理,1992年大学毕业后来泉创业的山东人丁玉峰还有更大的雄心。这位原本学造飞机的高材生正与意大利知名企业合作,意欲带领中泰进行全球布局。
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
有人说,衡量一个地区鞋革行业的发达程度,不仅仅要从当地制鞋、制革企业的发展规模来审查,更可以从其鞋革配套产业的发展速度来判断,而作为鞋革配套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鞋机行业,更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鞋都的泉州,随着内部的竞争,外部的生产成本、人工、汇率等变动,行业整合洗牌的呼声不断。鞋机行业的变革,直接作用到了制鞋行业,新技术、新专利开始不断闪现。
“贴近目前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贴近目前国家最提倡的节能降耗,鞋企生产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节能的基础上,解放工人、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丁玉峰说。于是,一款远红外流水线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鞋机来说,可以节能近50%,节约工人数量约20%,效率因此提高20%。
据介绍,自动化,则是鞋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比传统鞋机来说,将节约大量的人力。比如说一条传统的成型线,可能需要120个工人,而换成自动化流水线,需要的工人还不到20个。“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无法接受这样的机器,因为它的成本是传统鞋机的10倍左右,所以尽管我们研发了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只有厦门的一家丹麦独资的鞋厂采用了这样的设备,因为理念相通。在国内,规模以上的鞋厂都是数千个工人,但在国外,进了鞋厂,一般看不到很多工人。因为那边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工厂就一定要通过自动化的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丁玉峰说。
“尽管目前国内对一些高端鞋机的接受度还不高,但这些,都是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泉州区域内不少比较大的鞋企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现在还主要靠工人,今后则主要靠机器。相信三五年内,随着行业整合力度的加强,鞋机产业发展是否成熟和先进,对于制鞋行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04年2月,意大利鞋机行业老大满誉集团正式与晋江中泰鞋机签署双方合作协议,成为福建鞋革行业备受关注的一笔“大交易”。意大利满誉集团,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四大类注射机器的制鞋机械生产企业,已有70多年历史,全球70多个国家知名品牌公司运用了该公司生产的数万台设备。4年来,在中意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中泰也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据丁玉峰介绍,2006年,中泰并购并控股了广东的一家大型台资鞋机厂,由此拉开了中泰在广东区域内的布局;去年,又收购了广东另一家大型企业,谋划新的变革。不仅如此,今年,也是中泰开始全球布局的一年。日前,该公司在非洲设立了一个工厂,迈出了跨国投资的第一步。同期,对越南的投资考察也在计划中,“越南的条件和市场环境都比较成熟,就缺一个去那里当家的人了。”
回顾当年和意大利满誉集团的合作,丁玉峰认为这是两个板块的碰撞。几十年前,欧洲也面临了今天中国制鞋业相同的困境,本地市场不断萎缩,市场开始向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正好碰上晋江的走出去大潮,在一次展会上,双方一见钟情。
“非洲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尽管非洲的局势不是很稳定,但在鞋革行业,还是一个空白点,还处于原始阶段。”丁玉峰认为,跨国投资的一个最大问题,在于对国外的不了解。每个国家具体的国情、政策和风俗习惯,都和中国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步步陷阱,盲目不得。
“打造装备制造基地如同开饭店”
一位长期研究“晋江模式”的专家作出这样的诊断:“晋江制造”虽声名在外,但只是在平面空间上螺旋发展而没有上升。这种发展方法在贸易摩擦加剧、用地和用工生产成本提升及环保压力吃紧的新环境下将难以为继。于是,当前的晋江,正从以廉价为比较优势的成本型制造基地,向技术型制造基地转型,产业格局的新蓝图开始构筑:传统产业迈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启动。这对于晋江正处于转型阶段的鞋机行业来说,是个不错的机遇。
作为晋江打造装备制造基地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丁玉峰说,在晋江搞装备制造基地,和开饭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般来说,选择在一个地方开饭店,我们会希望在周边能很便利地买到油盐酱醋,买到锅碗瓢盆,买到生鲜蔬菜。装备制造基地要成形,整个产业的配套都要跟上,目前,晋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