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个下午,鞍山翔龙制冷设备厂的生产车间机器飞转、响声隆隆,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生产。工人们抢时间、争速度,加班加点生产制冷配件。刚刚装车运走了一车缸套,可还有几十个客户等着要货。
1996年,胡富玲承包了丹东内燃机缸套厂制冷配件分厂,2004年,企业更名为鞍山翔龙制冷设备厂。10多年来,胡富玲带领全厂职工,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经营成为机械加工行业小有名气的企业。胡富玲说成功的秘诀很简单——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
当初刚承包内燃机缸套厂的时候,根本没有客户。但胡富玲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不愁没有买家。1996年,一批缸套生产出来后,胡富玲检查发现,有的缸套内壁上有很多小孔。一些老工人认为,只要用胶把小孔密死,照样可以使用。可胡富玲却不这么认为,她说:“不能给客户用有瑕疵的产品。”100多只缸套就这样被胡富玲砸了。
1997年,胡富玲带着翔龙生产的缸套来到大连冷冻机厂,直接找到陈厂长推销自己的产品。对方开始不相信翔龙这样一个小厂能生产出比图纸要求的工差尺寸还小的产品,就承诺胡富玲先拿4只缸套装到冷冻机上,与其他厂家的产品作对比。半年后,其他厂家的缸套已经不能再使用了,而胡富玲的产品还可以继续使用。陈厂长服了,一下订购了300只缸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到现在翔龙根本不用再推销自己的产品,客户都是自己找上门的。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家企业使用翔龙的产品。胡富玲说,翔龙的产品能达到现在这样的质量和销量,就是靠当初“砸”出来的。
成功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冬天的一次经历让胡富玲至今难忘。企业由于原承包合同纠纷而急需搬迁重建,胡富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是就此停歇还是逆境奋起,她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一边是企业重建,一边是客户急需产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岫岩洋河镇政府的大力协调下,胡富玲选好新厂址,并出人意料地在那里搭起了塑料大棚,设备一一到位,不误工时,迅速生产。依靠这种艰苦拼搏的创业精神,胡富玲确保了客户的需求和销售渠道的畅通。企业起死回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近几年来,翔龙制冷设备厂用于设备更新的投入资金在千万元以上,从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机床厂购进了国内一流的设备,2005年,数控机床的引进更使企业如虎添翼。该企业自主研制的利用离心浇铸法生产的产品具有产品重量轻、材质硬、耐磨、不易损坏等优点,这一新的发明在全国成型铸造制冷行业属首创,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翔龙的产品已经达到140多个品种,并已经生产出冷冻机主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