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英国是全球工业的霸主,他们要求把从德国出口到英国的产品都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好让大家知道这是德国货——低价而劣质的东西。但在100年以后,这个符号的含义却彻底地颠倒了过来,变成了高质量、高可靠性当然也是高价格的代名词。和当年的“德国制造”一样,“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蝶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
“对品质的不断追求和高标准,康佳完成了从小舢板到大舰船的完美转身”
1979年3月26日,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光明电子厂,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正是康佳集团的前身。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海尔的张瑞敏敢于把不合格的冰箱砸掉,从而成就了一段海尔品质传奇的话,那个年代的康佳人也同样视质量为生命。“当时是香港方面派人过来进行技术和生产管理指导,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都非常严格。”一位在康佳呆了20多年的老员工回忆说。
康佳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出口到内销”的路子。据康佳集团运营管理中心总监刘凤喜介绍,由于较早就体会到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无情,康佳人深刻认识到,唯有产品质量,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康佳便在行业内率先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重认证,并取得了美国UL、加拿大CSA、德国FTZ、英国BS等标准认证,使产品可以免检进入国际市场。2006年,针对欧盟关于电子产品的“两个指令”(ROHS)和彩电产品能效标准,康佳又对生产线进行了绿色改造,启动了“欧标”计划,先后开发推出了多款符合欧标的新技术产品。
“走出去对接国际游戏规则,康佳产品力与品牌力双剑合璧”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康佳斥资8亿港元,收购了港方股权。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合资企业,康佳一举转变身份,由合资成为独资,并由此迈开了国际化拓展的步伐。
2005年,康佳开始实施“1568大航海计划”,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速。截至目前,康佳海外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康佳品牌彩电在澳大利亚、印尼、中东等地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前三名,海外销售业绩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康佳的海外生产基地有墨西哥、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海外基地彩电的年产能在300万台左右。通过这些海外基地的运作,康佳不但建立起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全球供应链模式,更以卓越的产品品质,赢得了沃尔玛、家乐福等众多国际客户和各国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康佳集团副总裁陈跃华深有感触地说,在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级企业必须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提供产品和服务,否则它就不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康佳现在所说的质量就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在管理和运作的各个方面都与世界通行标准靠近。从2005年起,康佳集团提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新战略,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先后引进了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精益生产、六西格玛、5S等多种绩效改进工具,形成了富有康佳特色的绩效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康佳在集团内部启动了“质量工程”。
正是由于在企业质量管理和整体经营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现,2006年,康佳集团成功入选了当年的“深圳市长质量奖”。摘得这个奖项,无疑是对康佳集团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上的一次充分认可。
“创新,助康佳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创品牌也好,抢市场也罢,一切都以技术为核心和根本。康佳若是没有这些年的持续创新,根本就谈不上发展,更不用说国际化。”陈跃华表示。
在国内的消费电子制造企业中,康佳一向以研发实力强而著称,除了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到5%投入到技术创新之外,康佳还十分重视研发体系的构建。目前,公司已拥有一个中央研究院、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大产品技术开发中心,超过50个的功能研究所和近1000人的研发队伍,建立起了一个从基础技术、前瞻性技术研发到产品研发,再到工艺制造的三级研发体系。在国外,康佳也已经在美国和韩国设有两个国外研发机构,追踪国际最新的研发成果。这些研发资源通过KPD(集成化产品研发管理)的管理思想,实现了最优化的整合和利用。
在产品创新上,康佳也在行业中走在了领先的位置。早在1999年,康佳便自行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同年,康佳成功研制出国内彩电业第一块微控制器芯片,迈出了进军彩电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近年来,通过与全球第一大数字电视技术供应商意法半导体合作,康佳成功开发出单芯片“数模一体”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并率先完成全线等离子产品的技术升级。从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康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专利就达380多项,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达80%以上。
“我对KONKA没有任何负面印象”
访牙买加DIGICEL公司副总裁Thomas Bryant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