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绵羊”要做“狼”的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
20年前,海尔的前身“利勃海尔”是一个德国冰箱技术的引进项目,是在当年国家“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然而,就是这个小项目,在20年后成为中国在引进国外技术后,成功消化、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典范企业。
20年来,海尔集团累计申请专利5469项,其中发明专利249项,是国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家电企业,2004年海尔集团申请专利695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平均每个新产品有3.5项专利支持,每天申报专利2.78项。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女士,讲述那段历史的时候,一种创业激情洋溢在她脸上。
杨绵绵说,“这个引进播下了一粒种子,也是这个开放的种子,促使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个人从这个引进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那么认真工作过,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这种劳动成果的欣赏。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这种精神在整个海尔的事业当中,影响非常大:工作就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自己的一个精心作品,自己也欣赏起来。”
创新是海尔的价值观,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怎样保持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杨绵绵说:“独木难成林”。从“日清”开始,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到现在正在进行的SBU创新,海尔把创新的基因根植到每个员工心中,有效地保证了发明创造的持久活力和全员参与。
杨绵绵说:“海尔努力把企业目标化解到每个人身上。在海尔,再普通的员工,每年一定要给企业提6条合理化建议,而且企业设定这个合理化建议一定是身边的。只要每个人把身边的事做好就会凝聚起企业发展的能量。”2003年海尔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接近4万条,采用了2万多条,还有将近1000名职工的小改小革。对于真正带来效益的小改小革,海尔就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
这样一种创新的氛围让海尔的发明专利源源不断地产生并转化为创新的产品,成为海尔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尔不但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还致力于国家国际标准的建设制定,海尔集团累计参与了86项中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2004年海尔集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项,承担国家标准制定4项,参与国家标准16项。
杨绵绵说,自主创新,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海尔的品牌价值,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这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的核心战略内容。
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这让海尔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海尔将以一天一个百米冲刺,一年一个“马拉松”的新的步伐,去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