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与法国电子业的大型并够组合TCL阿尔卡特出现了比较大的经营困境,这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这类并购组合未来运营前景的担忧,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要盘活像阿尔卡特这类企业的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依赖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崛起的中国电子业成为全球电子产业板块重新组合的重要动力,而像汤姆逊、IBM以及阿尔卡特这类企业基本上是经受不住成本的剧烈震荡以及业务模式陈旧而逐渐陷入经营困境的,当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在这些品牌手中变成普通产业的时候,他们选择将自己出售。
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并没有新招来盘活接手的这些企业,唯一的做法还是想靠不同制造基地的协同采购来降低成本,我们对这种操作思路表示担忧,因为,这意味着着中国企业把盘活这些企业的希望放在了一种想象之上,而现实中难有这样的依靠。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子业在全球崛起的主要依靠还是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而中国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优势正是这种市场环境的优势,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所谓竞争优势其实是一种假象,其背后是这个市场的要素价格优势。这种市场的要素价格优势在给中国企业带来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外,也给我们的产业带了极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企业已经把这种要素价格所形成的环境优势当成了企业自身的优势,并且还想一直保持并强化这种优势,这种产业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中国企业忽视了对消费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关注,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产品价格的降低与运营速度的提高上。
中国的电子企业是在一个短缺环境中长大的,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需求爆炸的过程,所以我们的企业一直在效率在成本的快车道上行驶,对需求的关注不够,即使现在有了新的“需求探索工具”——零售连锁企业之后依然如此,零售连锁企业的飞速发展实际上是对旧有渠道的替代,这个替代的背后是分销效率的替代,直接的表现就是用更低的价格去取代原来相对比较高的价格,因此到目前为止,零售连锁企业仍然没有对珍贵的消费需求做收集,所以,即使到现在对需求的把握一直是中国电子企业的“低分课程”。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能力都是它对需求的把握能力,生长在差别巨大的国际市场上的国际企业尤其是需要这种能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研发、制造、服务等等所有经营环节都必须围绕区域的消费需求去运转,而不是围绕自己的优势去运转。企业国际化本质上是全球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的当地化,没有需求的当地化把握,企业的其他所有经营环节的组合都是方向混乱的行动。中国的企业到现在为止没有把握全球区域差异需求的尝试,技术资源匮乏,物流体系没有全球化的搭配设计,制造没有实现当地化,种种紧跟当地需求的经营活动还没有真正的展开,巨大的扭亏压力让中国企业又拿出了成本手法,这实在是不科学的。
成本导向让中国企业更希望依靠大规模的批量采购来制造所谓的规模经济,这在一个技术与价格变动幅度缓慢的市场环境中容易奏效,但是产品技术与价格的频繁变动已经让这种规模运作方式的优势大打折扣,因为,没有定单的规模采购可以让任何的采购而来的大量存货变成“存祸”,因此,中国企业需要依靠大规模的采购,但是这些采购必须是拥有定单的柔性的采购,这样才有创造优势的可能,因此,在并购了新的国际化企业之后必须适应新的产业环境,在技术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必须在商业模式上做出质的突破,这一点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的话,盘活这些巨大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到现我们并没有看到并购大型企业的中国品牌在商业模式上的丝毫变动,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心中国电子业大型海外并购组合成功几率不会太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