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我们在伯克利建立这个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要尝试做开放式研究(open market innovation)。我们在那里建立一个虚拟实验室,希望把硅谷里的新想法引进到西门子来,包括一些机构、学校和独立实验室。也就是说,我们是要去海里钓鱼,而不是在自己的池塘里养鱼;钓完鱼后,在西门子内部来烹饪,顾客导向型烹饪法。
应该说在开放式创新方面,我们走得比较早,后来我们又在上海设置了一个相同功能的机构;当然,现在你到Google搜索,会发现这个词很热。
<21世纪>:我记得在德国,你们还设置了一个西门子技术加速器,这和伯克利、上海的中心是不是承担相同功能?
徐亚丁:不是的。在德国的那个机构叫STA(技术加速)。它和伯克利中心正好相反,伯克利和上海的两个中心做的是Outside-In,STA做的是Inside-out,也就是到市场上销售西门子开发的一些技术。
<21世纪>:当时在伯克利,你们是怎么搭建那个开放的平台?
徐亚丁:其实和VC是很接近。VC做的就是,如何把交易引进来,我们当时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一些原始技术(raw material)引进来。
在这两个中心,我们都设置了核心团队,目前在上海有5人,伯克利大约有10人。他们的责任是看外面的世界在做什么。我当时在伯克利,会经常参加一些天使投资会议(angle meeting),现在在上海,我们也开始这么做,和一些孵化器合作。
当然核心团队的人员构成十分重要,因为他们要能看到明天的钱,这取决于个人的眼光。这批人需要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同时他们也要有商业感觉,还得懂VC的投资之道。我们尝试过使用MBA,但不太成功。
所以现在我们内部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系统来培养这样的人。
<21世纪>:你刚才提到在这块用MBA不是很成功,为什么?
徐亚丁:这是我们切身的经验。
我最初是西门子一个技术部门的主管,主要研究新媒体技术。当时,我们有一项高科技,称之为按需视频(on demand vedio)。这个技术能用来干嘛呢?例如,一场美式足球比赛,我们可以实时录下来,而后可以把动作切割出来,挑出精彩的部分,供观众去细细观看。
这项技术当时在美国是非常新的东西。当时一个组织有这方面的需求,西门子和其它几家公司一起去竞标。当时我们派去的销售是技术背景出身的,其它公司去的则是MBA出身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