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品牌,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及其服务商所组成的利益集团,拿来毒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百姓的精神鸦片。
品牌粉丝的行为:
¨ 在某一个消费领域,只认一个品牌或者某几个品牌,非但迷恋,而且异常地排斥其他同类商品,已经到了非此品牌不可的地步,并且非常过瘾,绝对上瘾。
¨ 不管使用品牌是出于什么目的,迷恋品牌又是什么理由,总之,品牌就是要让你上瘾。
¨ 从行为特征和最终的结果看,上述行为和使用毒品有什么两样?
¨ 瘾君子共有的三大基本特征:强烈的好奇,过度的自信,薄弱的意志。
品牌持有人的行为:
1. 以品牌的名义获得短期暴利——
利用名人,哗众取宠,迷惑大众。
例如:好记星英语学习机,和其他英语学习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无法让使用者真正提高记忆力,获得好的记性。然而,却利用人们善良的愿望和无知,用一个同音词,暗示甚至明示,用了好记星,就能获得好记性。请能够说一口流利中文,还会说相声的加拿大人大山担任代言人,利用大山的人气,迷惑性极强。
最后,还是被用户揭穿,所谓名师,与教学大纲内容完全接轨,可以随时下载更新,都是子虚乌有的谎言。
但是,在短短2年时间里,就疯狂敛财几十亿。
例如:商务通,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一个粗制滥造的玩意,用一句广告语,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还有濮存昕的好男人形象,把不少精明的老板和高级白领都忽悠住了,掏钱买了一个华而不实,故障不断,商务不通的男人装饰品。
例如:商务通隐性手机。利用的还是名人濮存昕,4000块钱一部,您如果害怕隐私暴露,赶快去买。因为要不了多久,您可能再也买不到了,就像商务通一样,用过的人,现在都不好意思说他曾经用过。
2. 以品牌的名义获得长期暴利——
利用官员,狐假虎威,迷惑政府。
例如:安利,为了在中国获得政府的许可,他们可以投资建厂,象征性的交一些税,当然,他们不会那么傻,其实早已通过那个所谓的现代营销模式,把更多的税都逃走了。满足地方政府官员的招商引资和税收任务,同时安置一部分劳动力,减轻地方官员的负担。另外,还花钱把高官送到国外培训……等等,很是舍得投资。
尽管是一个典型的传销组织,却能够在层层官员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到现在。
前两年开始,他们启用有着良好人缘的运动员来做形象代言人:田亮,郭晶晶。现在有了新的代言人刘翔。同时,推出新的子品牌:纽崔莱,尽量淡化安利品牌的负面影响。
还拿着一个案例去参加中国杰出营销奖的评选,居然还被评上了优秀奖。
看看人家,把一个非法传销组织,包装得如此漂亮,把一些普通的食品和日用品,包装成高级保健品和环保日用品。价格卖到天上去了,不但没有被当作奸商进行惩治,居然还能赢得不错的名声。真是太有才了。
3. 以品牌的名义获得远期利益——
利用媒体,夸大其词,迷惑同业。
例如:百事可乐,据说,为了在中国获得长期利益,他们不惜代价,连续亏损了7年,才得以站稳脚跟,开始赢利。不知道这些亏损的数据是真的还是编出来吓唬中国企业的,总之一句话,做品牌,要舍得投入,还要做好多年亏损的准备。
中国的企业还想做品牌吗?
雄心勃勃的企业主,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还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些美国人,居然能够把一种非生活必需品,一种健康营养专家眼里典型的垃圾食品,变成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人民也不例外。
我记得,以前没有可乐的时候,我们也在过日子,而且很健康,很快乐,也充满活力。可是,现在好像没有可乐,年轻人就缺乏活力,没有动力了。
可乐,让美国人可乐坏了。
以上这些例子,只是为了把这些观点说明得更加容易明白,没有半点不恭敬的意思。相反,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难怪现在很多企业主对产品都不感兴趣了,觉得人家美国佬,随便拿一堆垃圾,就能忽悠成为品牌,大把大把赚钱。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品牌对于中国企业的毒害之深,对于平民百姓的危害之深,丝毫不亚于当年英国人的鸦片。
在中国,品牌获得了如同传销一样的传播之后,被一些自命不凡或别有用心的家伙,利用起来作为自娱自乐和谋生的工具,并迅速把它变成当下最时髦的商务交流词汇。
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从媒体到个体,不分学历,职位,智商,年龄,性别,行业,就连什么是品牌都没有搞清楚的人,出自不同的目的或良好愿望,都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这场类似传销活动一样疯狂的品牌运动。
1840年,林则徐销毁了一批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
2007年,陈邦跃诋毁了一把品牌,引发了一场革命。
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有人戏称:大革文化命。
如今的品牌大革命,我们戏称:大革品牌命。
忠告: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珍惜品牌,远离品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