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D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第1季度,中国MP3市场上占据市场份额第一名和第二名是“爱国者”和“纽曼”,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分别接近16%和15%。而一度称霸中国市场的日韩系品牌,如“三星”市场份额仅为5.3%,“iRiver”与“索尼”的份额更是只有1.5%和1.4%。
在中国,MP3中资品牌对抗外资品牌的局面已持续5年之久。是什么样的策略,使得中资品牌重新收回国内MP3市场从而击退外资品牌的呢?
MP3市场上日韩品牌曾经的神话
2002年之前,日韩品牌凭借其时间和技术优势,占据了中国MP3的大部分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比如2001年,三星MP3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37.4%,拥有绝对领先优势。
但是当时市场整体尚未开发。MP3随身听在中国是高档消费品,普通大众难以负担。另外MP3随身听在技术上有待革新,易用性上存在缺陷,比如体积略大不易携带,需要专门连接线与电脑相连,并且传输数据的速率有待提高;使用时需要安装驱动程序,并且需要管理软件才能往MP3里拷贝音乐等文件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中资MP3品牌起飞的秘密
由于MP3随身听的技术进入门槛不高,核心部件容易获得,中国厂商从2001年开始进入MP3市场,2002年大批量进入,很快降低了MP3的生产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见下图。
图:中国MP3中资与外资品牌销售额比例
数据来源:CCID
中资MP3靠着差异化战略对外资品牌带来了激烈的冲击。
具体来说,中资MP3品牌和外资定位上有差异。外资品牌是“重高端、轻中低端”,而中资品牌是“从低端向中高端进军”。日韩品牌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都以高端产品为主,价格高昂。比如2001年进入中国的iRiver、三星以及索尼MP3的平均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Apple起初推出的大容量iPod的价格高于2000元,在中国的销量并不理想,近两年凭借1200元左右的Ipodnano和700元左右的Shuffle才略微改善业绩;iRiver产品价格过于偏高(2007年1季度平均价格为972元),造成其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该季度市场份额仅为1.5%)。
不过,中国MP3市场价格承受能力整体偏低,主流用户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2006年第4季度,低于500元的产品占总体销量额的60%,500~800元的为22%。面对此,中资品牌注重开发中低端市场,利用低价格迅速渗透市场,赢取市场份额。当然,中国厂商也具有成本优势,珠三角完善的MP3产业链使得其生产成本迅速下降。2002年8月华旗推出当年市场销售第一的Aigo月光宝盒V产品售价在500元左右;近年来纽曼依靠丰富的低端产品线和突出的价格优势(2007年1季度平均价格仅为380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市场份额。
在产品的技术和设计的创新上,中外MP3品牌也存在差异,中资品牌比外资品牌更加积极主动。日韩品牌早期缺少竞争压力,产品技术革新动力不足,新产品推出市场的周期较长。2002年三星在中国基本没有投放新型号产品,Yepp产品仅YP-700S和YP-30S两款。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厂商在产品的技术和设计等方面活跃得多。华旗于2002年推出的aigoMP3具有即插即用功能,极大提高了产品的易使用性。8个月后,aigoMP3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三星;2004年中国品牌信利(Truly)推出全球第一款闪存式彩屏MP3-MP301,引起巨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