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强就是各家企业“淘宝”合肥中的一位,他是格力电器在安徽项目的筹备组组长,4月中旬,他正在与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商谈劳动力委托培训的事情。位于合肥市高新技术区的格力工业园,首期投资5亿元,2007年6月,将会有第一批“合肥产”格力空调下线。
魏国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合肥方圆500公里圈进的近5亿人口,就足以让企业心动。从珠海运送一台空调到华东,运费约50元,基本上冲抵了全部利润。而在合肥制造空调销往华东,存有利润空间。
降低成本是众多企业纷纷在安徽设厂的最主要原因。
以合肥为圆点,500公里半径内涵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个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而这些城市是以青岛和顺德为代表的家电生产基地难以辐射到的。
除了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外,安徽家电产业积聚效应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
“以广东顺德为例,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它们的配套件不少来自于温州、台州一带。因为顺德发展比较多的是小家电,配套件跟过来很难产生规模效益。但是合肥不同,我们的企业规模较大,而且起步晚,有利于做好配套工作。”华雪冰告诉记者。
一个电器的组成,不外乎钢材、塑料和电子元器件,由于绝大部分在安徽从事家电生产的企业都在从事最后总装业务,因此其他配套企业都跟在后头,陆续进驻安徽。
在中国招商在线网站上,记者看到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配套企业产能的一些需要:钣金件200万台套,电机300万台套,压缩机100万台套,管组150万套,塑料件500万套,纸箱500万平方米,泡沫衬垫500万平方米,彩电机壳200万套。
失落的品牌
如同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紧扣“三农”问题不放,合肥市已经连续多年把一号文件锁定在招商引资上。
华雪冰就向记者出示了一本白色的政策汇编,所有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都在其中罗列,其中包括2006年的一号文件,以及2007年对其的调整意见。在共有31个条款的调整意见稿中,记者看到最多的是数字都是关于招商引资额度和奖励比例。
这份“真金白银”的政策汇编把合肥市的投资额在2006年带到了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了66%,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投资中增长最快的就是家电业,在合肥市重点规划发展的六大产业中,家电业在汽车之后位列第二,在工业产值中的贡献也位列第二位,不过华雪冰告诉记者,在2007年就会冲到第一的位置。
在家电业“保二争一”的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当地政府,魏国强告诉记者,格力项目能够落户合肥,跟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几次拜访珠海格力有关,早在2006年“两会”上,吴存荣与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相遇,就力邀格力来合肥投资,才有此后的访问,并有格力来合肥的投资。
可是,进入安徽的家电企业越多,安徽的品牌消失得就越快。最近10年来,芳草、扬子、圣泉、龙津、美菱、荣事达等品牌,都已经被省外同行业中的优势资本纳入旗下。
今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2007安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论坛”,这次由省科技厅、建设厅等机构主办的论坛,是近10年来,省内首次举办以“自主品牌建设”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看上去,安徽在做家电制造基地之外,也想重拾久违的辉煌。
只是,这条道路,远比做家电制造基地艰难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