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朱福堂
在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和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今天,面对后WTO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中国茶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它真正走向世界,茶人们对行业领头军报以热切的期待。针对近几年茶产业的变化趋势和新业态的产生,茶叶企业如何应对发生的变化?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朱福堂。
记者: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茶博览会了,每届博览会都会突出一个主题,您认为第四届茶博会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朱福堂:搭建“茶经济的全球平台、茶文化的世界之窗”是茶博会的主题,经过三年的积累,茶博会组委会已经和世界上30余个国家的茶叶协会和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今年已经向世界上超过1万家茶叶买家发出邀请,邀请这些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东、非洲的茶叶买家、 品牌企业CEO和专业化全球采购商前来参观、洽谈合作、签订买单。
近年来,很多新资本注入了茶产业。这些茶企业往往都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他们的产品科技含量也很高,茶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到一些市场炒作行为的影响,重贸易轻科研的观念在不少茶企业里面还是很牢固的。而加强茶产品的研究,开发再加工衍生产品,恰恰又是中国自主茶品牌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今年的“广交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因此,今年的茶博会也将把茶科技放在亮点位置上去推动。
除了继续推广茶经济、茶文化、茶科技,本届茶博会最重要的是要将中国优秀的品牌茶推出去。这也是第四届茶博会的一大亮点——“把客户引进来”。就此而言,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给普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要把国内的茶叶品牌推出去,送出去。
记者:您认为中国茶叶之所以没有国际品牌的原因是什么?
朱福堂:中国的茶产业发展至今,面临的压力应当是自身内部机制的改革压力和外部国际品牌涌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作为中国茶业界的一员应当抱有更加团结、更加开放的心态,与业内同仁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信息互换、加强营销的整合。
英国不产茶,而英国“立顿”茶却无人不知,我国茶业正是缺少这样的大企业。就品种而言,龙井、碧螺春、普洱、乌龙,普通中国人都能如数家珍,但如果让人说出一两个茶叶的知名品牌,就难叫得出了。
我分析原因,一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茶的出口质量偏低,基本为中档偏低产品。二是出口茶大量以散茶为主,缺少真正的品牌茶。“品牌”建设正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例如大部分日本人熟知中国的乌龙茶,也只知乌龙茶的名称,而没有品牌的概念。
“品牌”是目前中国茶市场的空缺点。品牌策略不够完善,企业推出的相关产品难以 进入市场,营销手段给人以零散、混乱的感觉,效果上自然打了折扣;品牌内涵不够时尚,无论是新品牌还是老字号,不时尚就丢失了不少潜在的消费者;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这就是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在销售渠道上的差距;难以突破地域局限,中国的茶叶企业需要站在全国乃至国际品牌的高度,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
“品牌”问题也是近几届茶博会潜心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坚信,茶产业也将像酒业、饮料、乳业一样,拥有自己的五粮液、汇源和蒙牛。
记者:茶叶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在生产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中国茶出口的前景看,哪一个品系的前景最好?茶科技创新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大?
朱福堂:近两年,日本及欧盟颁布了新标准,中国茶产品受到的影响随之而来,例如农药超标等问题。目前,国内茶生产分散,据了解,全国现有21 个省市种茶。在种植分散的情况下,加之部分农药不标明成分,使得农药使用常出现问题。这些也与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及茶农的经济水平有很大关系。
从中国茶叶出口的前景看,绿茶的市场较好。在规模上绿茶的产量、产值最大,有着规模优势,在科技方面的研究也最完备,它的发展有众多科学数据作为支撑,消费者可以完全追溯绿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虽然目前很多茶也炒得很热,但是真正要立于不败地位,还是需要有科学数据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