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虚拟”之惑
分析人士指出,只负责设计、销售“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外包生产流程的“虚拟经营”模式,是博洋成功运作唐狮等品牌的又一原因。
1994年,唐狮品牌诞生在宁波市解放南路8号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在宁波大牌林立的服装企业中,80万元起家的唐狮根本进入不了公众视线。众所周知,品牌服装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一个销售额达10亿的服装企业,往往需要有上十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上万员工。然而,一旦追加投入,戎巨川又担心背上巨大的包袱。
几经考虑,博洋决定摒弃传统服装经营模式,跳出传统制造业的框架运作。随后,唐狮主动放弃生产流程,转为以OEM的形式组织货源,强化设计功能,并全面推行特许加盟制。
在博洋集团内部,戎巨川还制订了一系列创新机制。例如,每一个业务员都被视作一家独立的外贸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样,每个设计人员都被视作一家模拟公司,自负盈亏,设计员的收入与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挂钩。在这个机制下,业务员、设计员的潜能被最大限度的释放,而管理成本则相应降低了。
在吴惠君看来,唐狮所施行的虚拟经营摆脱了传统服装企业高投资、高风险、低效率的老路子;它的全面特许加盟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社会经营力量的作用,也让加盟商获得最佳效益。
然而就在服饰品牌迅速长大之际,戎巨川却提出了掌控产业链的战略,从原来的完全下单订货转而涉足加工业务。
2004年11月,戎巨川收购安徽宿州的华源纺织有限公司,规划在5年内建成面料生产基地、服装家纺加工中心和纺织物流配送中心,达到具有10万纱锭,1000台布机,4条服装生产流水线,2万平方米仓库的大型纺织企业的规模,形成年生产14500吨纱、3000万米各类面料,600万件服装的能力和3万吨货物周转能力的物流中心,实现年销售额7亿元、利税6500万元,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服装家纺生产企业集团。
有同行认为,纺织服装业利润的2/3来源于销售环节,只有1/3的利润产生于生产制造环节。而博洋回归产业链上游似乎“吃力不讨好”。
对此,戎巨川解释说,“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纺织加工会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我们发展的产业链是一种软链接,我们加工厂并不一定为我们的品牌加工,它们之间的合作都要通过招投标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