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伊始,自主品牌开始大规模涉足合资品牌占据“把持”地位的中高级车市。两个月前,在国家发改委最新一批新车名录中,南汽名爵、红旗、江淮轿车等一批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榜上有名。同时,包括已经上市的上汽荣威750、华晨1.8T,自主品牌已经显示出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与合资品牌展开激烈争夺的强劲势头。
而就在自主品牌希冀在合资公司占据传统优势的中高级车市开拓“自己的天地”的同时,合资公司同样开始计划入侵自主品牌的“传统地盘”——经济型小车领域。自主品牌为何逐渐向中高级车市进军?它的市场前景与认可度会呈现出怎样的状况?自主品牌离自己的春天还有多远?本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部分汽车消费者进行了采访。
自主品牌缘何急于发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3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30.56%,紧随其后的日系车市场份额为25.9%,较2006年的26.5%有所下降——这是自主品牌首次以较大优势超越其他合资品牌汽车。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已由国内市场的追随者,逐渐开始成为车市的主导力量。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代表品牌形象的中高级汽车市场,合资车型的市场份额达到60.7%,进口车型为31.3%,而自主品牌仅占据8%强。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在经济型小车市场的份额,”全国乘用车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这样分析道。的确,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在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成为重要的主导力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块市场领域一度是个被合资品牌“遗忘的角落”。由此,自主品牌得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存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大环境里。这也是一提起自主品牌汽车,人们总会联想到“小排量”、“经济型”、“低价格”这些关键词的原因。
然而,就在自主品牌开始进军中高级车市的同时,近几年来,合资品牌也纷纷推出小排量紧凑型轿车,强烈冲击着自主品牌多年经营起来的产业阵线,大有要在经济型轿车市场“分得一杯羹”的架势。比如像大众POLO、本田飞度、标致206、北京现代雅绅特、雪铁龙C2、雪佛兰乐风等车型,价格均在6万元到10万元之间,较自主品牌而言,品牌形象更强势,性价比优势更大,这些都给自主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工业而言,部分合资品牌逐渐开始瞄准经济型车市,不能不被视作一种潜伏的危机”,在采访过程中,部分专业人士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确实,自主品牌如果继续纠缠于10万元以下的细分市场,把眼光长久放在这个利润趋低、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无疑会把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