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与广州家乐福的“全线溃败”有所不同,其在京、沪市场的发展势头一向良好。
据悉,家乐福在北京的7家门店,运营情况基本正常,多数已实现盈利。此前,家乐福北京国展店数次摘得家乐福中国区的销售桂冠。就连开业不足4个月的家乐福北京通州店,经营状况也十分良好。
北京家乐福通州店店长秦虹对此表示,主要是“顾客忠诚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家乐福进入北京市场的时间较早,北京城开的第一个大卖场,就是家乐福北京国展店。所以,多年来老顾客对家乐福比较认知。可以说,是极高的‘顾客忠诚度’造就了北京家乐福多年来良好的业绩”。此外,已在家乐福工作了近12个年头的秦虹认为,家乐福的企业文化能否与当地市场寻求到一个最佳契合点,也是其能否盈利的关键所在。
家乐福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有句名言:“一个零售分店就是它所处国家的缩影,该分店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家乐福是公认的本土化经营成功的典范。例如,同在上海市区的两家家乐福,古北店和南方商城店的商品组合和布局风格就是截然不同的。
北京通州店于2006年10月28日开业,是家乐福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郊区店。问及其现阶段的经营情况,秦虹坦言家乐福最初选择在通州开店,主要是由于通州是家乐福的服务空白点,并看中在通州开店的发展前景。但起初,家乐福高层预期通州店需要经历一段市场培育期后,方能实现盈利。“然而,通州店开业还不到4个月,就已经经营得相当成功,大大超出了我们先前的预期。预计开业半年时,北京通州店就可以收支平衡了。接下来,就是实现短期盈利。”
北京家乐福也属合资形式,家乐福持有65%的股权。(据悉,目前仅家乐福北京国展店,于去年7月被商务部批准:由中外合资转为全外资企业。)对于广州家乐福5家卖场全部亏损,以及先前家乐福在个别地区与合资者的“不欢而散”,秦虹表示个别传言未必属实,事实还有待进一步甄别,“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一家门店来说,培养好基层人才、抓牢基本工作,远远比实现短期盈利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是经营好一家门店的基础,更是获得长远利益的先决条件。”
零售业巨头加速其独资步伐
“家乐福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强,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家乐福会有不同的应变方法。”家乐福中国区前任总裁施荣乐说。
进入中国近12年间,家乐福尽管曾因违规开店而受到原国家经贸委的整改处罚,并在整改中将当时27家超市的35%股权分别转让给当地的合作伙伴以换取生存权,但这些超市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家乐福手中。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家乐福在全国的30多个合作伙伴中,多为各地商业龙头。但也有一些是地方政府推荐和指派的,有些是当地的包袱企业,甚至还有个别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伙伴。各地政府本着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目的,极力促成双方合作。但各龙头企业有着各自的发展策略,双方合作之后难免发生摩擦,如其与广百的合作。
但总体而言,家乐福在中国的合作方大多都成为其连接当地政府和市场的纽带,尽管这种作用目前已不甚重要。而且合作方无法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除了每年分红外,似乎很难“求得真经”。但对于迟迟未能盈利的家乐福合作方而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专家表示,随着环境由紧转松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跑马圈地,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实现独资将是必然趋势,但这一过程会逐步推进。
自1995年开出北京国展店以来,家乐福已在中国33个城市开出了90多家大卖场。北京国展店是第6家实现独资的店面。此前,温州、海口、昆明、深圳等地的家乐福已悄然转为独资,广州家乐福也在酝酿着一场独资巨变。而另外两家跨国零售巨头泰国易初莲花和德国麦德龙也早已明显加快了“单飞”的步伐。据统计,在2005年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资零售企业中,选择独资的达到创记录的625家,约占新批外商零售企业的61%。
不少业内人士反映,虽然从去年9月起,《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已付诸实施,对外资并购的门槛也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跨国零售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热情,并不会因新规而收敛太多,只是开拓方式会受到一些影响。如由并购现有国内零售商业转变为自行开设新店。同时,更多外资商业可通过在中小城市开新店的方式拓展在华业务。
在中国加入W TO保护期满后的第一年,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无疑将会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如何变换竞争方式、苦练内功,进而“突出重围”,是中国本土零售业急需交上的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