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年伊始,本该踌躇满志。
听说美特斯邦威、佰草集、三枪等品牌拿着大把的钞票在南京路上找不到店铺了,原有的店铺都顺应地方政府的“规划”而不再能续约了。这些品牌在南京路被“请”出局,理由只有一个:南京路要被打造成“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而这些“老土”与南京路的定位不符,因此,拜拜。取而代之的将是“知名国际品牌”。
知道了这事儿之后,再看每天出现在各大报纸上的“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整版整版的广告,红通通的,喜庆之中多了些壮烈的悲哀。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这一次,着实被地方政府的“国际化战略”这一“不寻常招数”噎着了。谁让你们是土生土长的呢?
要说这三大品牌都是做的很不错的本土品牌,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本土企业能有他们这样的创新意识、营销水平、持续发展能力的并不太多,而这样的品牌精英是需要被鼓励、被保护、被爱惜的。中国是个大市场——这个市场被洋品牌所看中,但是别忘了,中国这个大市场首先是中国老百姓的市场、是中国本土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市场,是这些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宣扬“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原本磨刀霍霍的的本土企业竟然首先在自己的家里被抛弃了,这的确有点让人如鲠在喉。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为什么他们的汽车工业、通讯产业能够快速壮大并抢占国际市场成为知名国际品牌?看看那里满大街奔驰的都是现代和KIA的汽车、看看人手都是SUMSUNG的手机,或许可以明白一二。这当然不是韩国汽车和通讯工具崛起的唯一原因,我想提醒的是:首先自己得爱自己,自己得拉自己一把。
还有一个概念叶茂中这厮有些糊涂,什么叫“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或者退一步,到底什么是“国际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自问自答地给了个可能要被某些官员打屁股的答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龙应台曾质疑国内的很多古迹摧毁、街道改造、建筑风格,说,难道美国人和法国人就想到中国来看看不伦不类的另一个纽约或者巴黎?我看,这商业街也可如此考问。
设想,整条南京路,都是Tiffany、Chanel、LV、Gucci的天下,谁来消费?法国人民到了这里恍如置身于香榭丽舍大道,美国人民到了这里感觉分明就是在第五街,英国人觉得这里有牛津大街的味道……这些洋人会在这里购物么?车马劳顿的,还有很高的关税,他们才不会这么傻。那么中国人呢?据说南京东路一直为“有价无市”“有人流无财流”头疼,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行人一直没有为商家带来期待中的营业收入,这里的人均消费额低得让地方政府颇为心寒。那么,“国际化”了的南京路就有市了么?有多少中国人民可以在这里潇洒地消费上万元的大衣、几千元的球鞋,还有每毫升折合三五百块钱的香水?
问题不在于南京路上商品的高档与否、国际化与否,问题在于中国百姓的购买力。
那么,想让谁发财、想让谁发展呢?
退一步讲,假设国际一线品牌会让南京路营业额直线上升,政府税收也水涨船高,那么我们的民族品牌又走到哪里去?为什么他们在自己的家里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在黄金商圈中获取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再退一步讲,香榭丽舍、第五街上是不是就没有法国品牌、美国品牌了呢?我不是奉行政府保护主义,只是希望这样一个开放的、前沿的品牌阵地能够按“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办事。
或许叶茂中这厮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