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英国人托马斯·巴宝莉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布料生意,总部设在南部的Hampshire郡。老巴宝莉在创办之初和纺织厂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防水面料。这种华达呢粗布被广泛用于农民的工作服,让他们免受常年阴雨天气的困扰。
到了1891年,老巴宝莉在伦敦开了第一家分店,他的神奇面料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大好形势下巴宝莉很快将华达呢粗布作为运动服,滑雪服的首选面料,探险家的装备里更是少不了它。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就是穿着巴宝莉到达南极,创造了人类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宝莉又成了军装制造商。他们的风衣和斗篷帮助英国士兵熬过了战壕里的阴冷和潮湿。
我们现在熟悉的“巴宝莉方格”最初只是一种衬里面料,与现在的街知巷闻相比,它们只是藏在表层下面的衬托而已。直到上世纪60年代,巴宝莉方格才正式走到了前台。它的受欢迎程度让人始料未及,出现在很多热门电影里,包括《蒂芙尼的早餐》和《克莱默夫妇》,巴宝莉也因此成了世界上顶级的时装品牌。
可惜好景不长,一陈不变的经营模式,丝毫无创新的产品让巴宝莉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业绩平平。时尚世界遵循不进则退的原则,曾经的大牌面临着危机。
1997年,一位美国首席执政官的到来止住了巴宝莉后退的态势,挽救了颓势。她的名字叫罗丝玛丽·布拉沃。就是这位业内颇负盛名的女强人让垂垂老矣的巴宝莉重新振作了起来。
当时,罗丝玛丽从纽约来到了伦敦。展现在她眼前的是满眼的沉闷,死气沉沉,她的父母对女儿放弃第五大道的机会而来到这样一家公司感到费解,可罗丝玛丽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要改变这一切,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切按部就班地展开了。首先她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招募人才,人才的加盟才能使已经缺乏活力的巴宝莉再次年轻起来。同时,罗丝玛丽深知“好的执行总监一定要有好的团队”这个道理。
接下来她要在产品上下足功夫,产品是品牌的生命,没有好的产品,品牌也就名存实亡了。纵观巴宝莉一路走来,过于的男性化已经不符合当下时尚领域的需求。于是,设计女装系列成了重中之重。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巴宝莉原来也有丰富的女性化产品,罗丝玛丽加大了市场推广的力度,而对于时尚产品,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就是以影像直观地展示。这样,罗丝玛丽和费边·巴伦,大卫·利曼,马里奥·泰斯提诺等著名摄影师的合作是实施这一观念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