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投资者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银行改革中的另一着高棋,就是积极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战略引资有别于中国入世多边协议中对开放银行服务市场的相关承诺。 这一政策是中国在2001年入世后单方面主动出台的。前者涉及服务贸易开放(经常账户)问题,后者涉及投资(资本账户)问题,即容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银行作为少数股东参股,外资参股行为并不改变境内银行性质。 外资在境内机构参股,使得2007年初银行业全面开放以后的竞争格局出现了颇有意思的变化,将不再是单纯的中资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而是相互渗透,利益交错,更可能实现多赢局面。
鉴于中国银行改革财务成本高企,注资压力巨大,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能够在国家注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质性地帮助银行充实资本金。对于那些不能优先得到中央政府注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国际战略投资往往是更为重要的补充资本金的有效渠道。
在中国入世后的短短五年中,尤其是过去两年中,先后有30家国际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于中国境内25家银行,累计投资金额达210亿美元,相当于同时期印度所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额,令许多新生市场国家为之眼红。其中著名的战略投资案例包括汇丰银行对交通银行的投资,美洲银行与淡马锡对建设银行的投资,苏格兰皇家银行对中国银行的投资,以及高盛、德国安联、美国运通对工商银行的投资。同样令人注目的是,新桥和花旗通过其对于深圳发展银行与广东发展银行的投资分别获得了实际控制权。
所有这些投资案例都伴随着中长期的战略合作计划,包括产品开发(如信用卡)、技术转移与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由于中国银行机构的整体经营水平较低,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尤其薄弱,引进国际一流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在未来若干年中显著提高中国银行的经营服务水平。中国的制造业正是通过引进外资,得益于全球跨国企业的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迅速缩小了差距,提高了竞争力,从而使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在银行业复制其制造业的已有成功经验。
举世瞩目的中国银行海外上市
与国有工业企业类似,国有银行的改革在内部阶段性重组完成后,也必须走向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市场的洗礼和检验,与持续监督,从而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化完善公司治理,增加透明度,提高经营效率与资本回报率。
虽然境内A股市场应是中国企业包括银行企业自然优先考虑的上市地,但A股市场历史短,存在透明度过低、流动性不足、机构投资者群体欠成熟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当交通银行于2004年中顺利完成其财务重组与战略引资,启动公开上市程序后,交行曾认真考虑评估了H+A股同步发行的方案。遗憾的是,当时A股市场正经历所谓股权分置引发的,本质上为一场公司治理的信心危机,市场极其低迷不振,根本无法容纳任何一个具备较大规模的IPO。所幸的是,交行于2005年6月作为首家内地大型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大获成功,为其它境内大型银行在海外上市铺平了道路。其后,建行、中行相继成功完成了H股IPO。中行借海外H股发行的强劲东风,旋即在A股市场发行,标志着中国境内A股市场数年低迷沉睡后开始展现了新的生机。2006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首次成功完成了H+A股的同步发行,把中国银行的上市潮推向了最高峰。
中国大型银行的上市集资活动,以其巨大规模、定价能力与后市表现成为了近年国际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银行股板块,成为了国内外投资者热衷追捧的对象。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国家,一个新生市场经济国家,一个不久前还在不断刷新其不良贷款比率与腐败案件发作率纪录的脆弱银行体系,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把这么多家大型银行机构成功地推向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入世以来银行业改革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中国大刀阔斧实行的结构性改革。这是内因,是银行业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据。但是,任何一个客观的观察家都会认识到,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并非闭门造车,自发产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国银行改革得益于入世后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开放所产生的改革压力与动力;还得益于国际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经验、知识与资本。中国的银行改革迄今已成功完成了注资、引资与上市这样一个“三部曲”。但是,任何一位头脑清醒的评论者都不应忘记,无论是注资、战略引资还是上市,中国银行改革在任何一个阶段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明智务实的对外开放政策密不可分。
银行开放——未来五年展望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消失,中国银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的新时期。银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对产品、客户、市场与人才的争夺将会白热化。就像2001年入世时出现了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充斥着对制造业末日来临的悲观预测,现在人们又开始不断听到外资银行如洪水猛兽般对中国银行机构造成威胁的信息。
清醒估计国际竞争的挑战,是制定有效竞争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过分夸大外资银行的威胁,可能会挑起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情绪,误导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事实上,与入世前相比,中国的银行体系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可以化竞争压力为动力。
首先,中国银行体系经过数年重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可以说已经步出危谷,化险为夷,中国的银行机构在资本、财务和规模上都更有实力与外资竞争。比如,工行、中行和建行都已经跻身于全球15家市值最大银行的行列,它们有能力与任何一家国际大银行在中国本土市场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第二,中国宏观经济的蓬勃增长,将为银行服务业创造日益扩大的成长空间,为中资与外资银行提供了不断壮大的中国市场。还应看到,迄今为止,所有外资银行在华按资产分市场份额尚不到区区2%。我预测再过五年,即2011年末,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市场份额将出现一个显著的增长,上升为8%。但是,毫无疑问,由于文化、语言、客户与网络的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中资银行将继续维持其市场主宰地位。
第三,中国银行业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巩固银行改革至今的累积成果,将中国银行体系转化为具备持久盈利能力的真正商业化金融机构。众多的国际战略投资者与外资金融机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中国银行市场,将为中国引进世界一流的银行产品、技术与管理经验。所以,银行业的改革深化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可以相辅相成,为中国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银行体系提供了最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