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每家产业型公司在发展壮大后都有进入金融创投领域的兴趣。原因很简单,利用沉淀的资本,发现有价值的“相关补充性”业务。Intel、高通、摩托罗拉、IBM都组建了自己的投资部门。但中国的两家IT企业则走得更加靠前,他们将其投资部门打造成单独的投资公司,并保留了象征性品牌,这就是联想和宏碁。
联想投资的日渐活跃,也让创办者柳传志放下了一副重担。其实,对于成立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2000年时的柳传志心里也曾有过担心挥别宏碁,寻找和培育“智融”,是年逾60岁的施振荣下一个目标,“我参与过很多次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曾经历过融资求助无门的焦灼,我能理解新创公司到底需要什么。”
在踏进风险投资领域的PC企业中,不难把联想投资和智碁创投联系在一起。这两家创投企业都寄托了两位创始人(联想的柳传志与宏碁的施振荣)希望帮助更多创业者成长的梦想。
智碁创投是从一个IT公司的投资部门演变成一家投资公司的,而联想投资的团队在公司成立前就开始尝试投资,两者都是在新世纪之初脱离母公司,开始“自谋生路”。对于为何要单独成立一家独立的投资机构,而不是放在集团内运作,两位创办者都有各自的理由。柳传志希望能够以公司的形式,将“新业务”的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而施振荣则希望在宏碁之外,单独打造一个更高层次的品牌——“智融”。
施振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进入VC领域,是因为他自己创办过那些小的企业,深知中国小企业缺少资金和经验的难处。“1976年我创业时,因为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倍感辛苦,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企业渡过难关。”
2005年初,施振荣组建了包括智碁创投在内的智融集团,专注投、融资领域。施振荣认为,“中国是全球风险投资重要的一环。对欧、美、亚洲非中文系统的国家来说,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智碁创投将是一座桥梁。智碁的目标是华人通和亚洲通。”
如果单从当时宏碁创投和联想投资的名称来看,人们很自然地以为它们是两家类似Intel Capital的企业创投机构。但从第一期基金开始,两家独立VC的目标就是追求财务回报,而且,其投资策略并不需要符合母公司的战略方向。
投资团队IT造
但从始至终,两家机构背后的母公司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其解决了创办期的资金募集问题,之后,两家机构开始从集团以外获得投资,并以更西方化的方式开展创投业务。
除了发展历程之外,两家公司的相似点如此之多,比如主要的高管人员均来自集团母公司,大部分高管都深谙产业运营。由于管理团队的资源背景,两家创投最初都把进入创投市场的领域锁定在IT行业,并在发掘初创型企业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2001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行业一片萧条,联想投资和智碁创投进入市场的时机并不算好。由于公司制、投资人和团队背景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两家机构均把自己的投资重点放在IT领域。其间联想投资了卓越、科大讯飞和光桥科技等公司,而智碁创投投资了世芯电子、掌上灵通和优创科技等企业。
过去5年,双方均募集过两到三只基金。2006年,两家机构都先后募集了更大规模的新一轮基金。
智碁创投募集的基金大约在1.5亿美元左右。资金来源包括基金、富有的家族和有产业经验的个人,其中,来自欧洲的投资高于美国。智碁创投合伙人陈友忠表示:“智碁进入中国内地大概6年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内地这块市场要比其他市场更有信用。除了美国之外,我们以前的基金在东南亚、印度、中国台湾都曾有过投资,但是,比较下来还是觉得投向内地的回报最好。所以我们比较倾向于投资中国内地。”
智碁创投(之前为宏碁创投,2005年更名)从2000年开始投入真正的运作当中,2002年开始,宏碁创投先后投资天盟、展讯、BCD、滚石移动、讯天通信等企业,此外,2004年,宏碁还曾分别以1100万和500万美元独立投资以太光电和智多微电子,而其最近的投资则是爱情公寓项目。
几乎是2006年同期,联想投资也开始了其第三号基金的募集,LP中除包括硅谷重量级VC——DCM外,还有十多家国际投资者,地域跨越美国、欧洲和亚洲。相比第一期基金3500万美元、第二期7300万美元,第三期1.7亿美元的基金数字庞大了不少。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欧阳翔宇告诉记者:“我们这笔基金的投资范畴,只是把投资主题细分,并依此寻找、判断、制定投资策略。”
过去几年,联想投资获得了多项业绩。与金山共同投资卓越网,让联想投资4年后收回了13倍的回报,成为它2007年前回报率最高的项目。由于行业背景和关注领域的原因,联想投资和智碁创投在很多项目上均有合作,包括电子杂志企业XPLUS、智联招聘、滚石移动和光桥科技等。
这家由本土IT集团衍生出来的创投机构凭借其丰富的人脉,正发展成为中国少有的活跃VC,前后5年,其投资项目的数量接近50个,其雇用的投资经理数量在众多创投机构中名列前茅。“我们有更长期的考虑,储备更多的人才便于我们未来的成长。”欧阳翔宇称。
不平坦的路
联想投资的日渐活跃,也让创办者柳传志放下了一副重担。其实,对于成立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2000年时的柳传志心里也曾有过担心。
联想过去在投资界虽有记录,但和其他类型的投资者相比缺少亮点项目,退出业绩也无法评估,成为其进军创投业的主要障碍。同时联想缺乏富有经验的投资团队,也让这位中国IT“教父”心感忐忑。
新经济机遇的出现,最终促使柳传志走上一条捕捉机遇的道路。紧张的筹备之后,联想投资正式成立。时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的朱立南史无前例地从幕后站到了台前,当时是2001年。
随着新公司的成立,柳传志和朱立南首先要解决的是运作风险投资的资金从哪里来。资金问题在柳传志和董事会商议后,决定由联想控股提供,初期3500万美元资金全部来自联想控股,管理团队也是清一色的“联想系”。
类似的困难施振荣应该不会忘记,在他创办智融集团之前,曾经尝试设立投资部门,在遭受到失败之后,施重新调整了思路卷土重来。智融和智碁则成为这次思路调整的最终产物。
挥别宏碁,寻找和培育“智融”,是年逾60岁的施振荣的下一个目标,“我参与过很多次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曾经历过融资求助无门的焦灼,我能理解新创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施振荣同时以LP和GP的双重身份加入智碁创投。按照惯例,LP是创投的实际投资人,在国外是机构和富有的个人;GP则是基金的运作人,占有创投基金少量股份。
在施振荣的授意下,智融集团旗下的所有基金都为中国的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即使是在美国投资的基金,也要和中国市场对接。大中华区的投资占到整个智融集团总投资额的60%(约3亿美元)左右,“我们更专注在企业早期阶段的投资。此外,咨询业务也是智融集团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想把我在宏碁经历过的事情和经验,包括一步步长大、向外走、品牌建设、内部管理等经验和他们分享。”
现在,柳传志不用像在第一期基金运作时那样,投资前逐个面试创业者了。而施振荣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智融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两家机构的日渐成熟,也为两位创始人腾出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