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财富巨增之谜
“一年中,严介和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10亿!”在不久前揭晓的“2005年胡润百富榜”上,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成了一匹最引人注目的黑马,创造出一个惊人的神话。
随着这匹超级黑马的诞生,严介和及其所撑控的庞大的“太平洋系”企业集团正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视线,而公众更关心的是,他是通过何种方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令财富急剧增值的。
据了解,严介和亲自担任主席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是整个“太平洋系”的旗舰,其下属的企业主要从事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同时涉及机械、新材料、化工、陶瓷、建筑、地产等领域。
直到2002年,这个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到最新一期福布斯财富榜公布的时候,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
严介和的财富历程引来人们怀疑的目光。且不说太平洋建设集团最初从事的公路、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壁垒重重,非一般人所能觊觎,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因为按照常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政府来主持运作,属于公益性产业,具有投入高、回收期长的特点,如果年产值20亿元的话,其利润不应超过2亿元。否则的话,就是暴利,与其公益性相违背。
所以,据此推算,严介和在2002年至2005年间财富增加额不会超过6亿元。根据《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其净资产50%的规定,严介和显然无法直接收购高达60亿元国有资产。于是,有人推测,严介和可能采取的是“零成本”收购的办法,在收购国有资产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债务和安置原有职工的责任。但是,“零成本”并非是真正的无成本,要令这些原国有企业重新运作起来,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也许我们能够从2003年底严介和收购的ST纵横中看出一些端倪。在ST纵横的财务报表中,2003年底时,其长短期债务总额为5.5亿元左右,到2005年中期,债务总额急升至8.36亿元,增加了近3亿元。人们不禁要问,这笔钱跑到哪里去了?
天文数字:3200亿资本游戏
“现在我们手中有2700亿元的市政基建订单,另外还有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数十家大型国有企业等待我们去并购。”
10月18日,在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总部,董事局主席严介和介绍他所取得的最新战果。
“有人看我从政府那拿到了这么多的工程订单,并购了这么多国企,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猫腻’,其实我和政府官员之间从来都是‘阳光下的’交易。”
“零招标”下2700亿元市政大单
“我们太平洋只愿意在‘零招标’、‘零竞争’的情况下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订单”。即便在记者面前,严介和依旧语出惊人。
工程建设一直是太平洋集团的主业,而严介和毫不掩饰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得益于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记者要求下,严介和出示了不久前与内蒙古自治区某市政府签署的一份《基础设施合作协议》,虽然工作人员随即飞快地将合同收起,让你还是明明白白地看到,合同上的确盖有“某某市人民政府”的红印。
我们不能不质疑,地方政府是否有合法身份直接与企业签订这样一份合同。严介和却一语道破天机,“这份合同不具备法律上的效力,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有效的合同。先跟市长谈好,再和相关部门谈,这样更有保障。”
据了解,太平洋集团目前主要在内蒙古、新疆、海南、云贵等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与地方政府谈判,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则被他们有意地回避。因为“那里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了,很难再获得高额的利润”。
而此前在长春的一次会议上,严介和的表达更为直接:“太平洋现在不参加投标了,风险太大,霸王条款,搞不好就亏损。我们现在有‘资本’跟政府谈判,做短期BT项目。这样下来赚的钱不得了!平均利润率高达35%。”
严介和认为,太平洋集团的“零招标”并无不妥。因为太平洋为地方政府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根本没有人能同我们竞争,没人竞争当然也就不必公开招标了。”
在严介和看来,吸引这些地方政府与太平洋集团签约的是太平洋集团创新的以整座城市为单位的超大规模的BT基建模式。
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形式,意思是“建设—移交”。BT是BOT(建设—经营—移交)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
以一份合同为例,太平洋集团承诺将在5年内出资50亿元,为内蒙古某市建造市政基础工程。该市政府要在验收移交之后的5年之内分批将工程建设款“还清”。此外还要按银行同期利率的50%支付太平洋集团建设时的垫资利息。
借助太平洋的BT模式,那些手头资金一时不太充裕的市长们终于也可以迅速改变自己的城市面貌,严介和也因此成为一些市长们的贵客,一张张上百亿的订单也因此落入太平洋手中。
“以前太平洋只是和市、县级政府签协议,马上我们还会和省级政府签订类似的协议。” 谈到太平洋集团的未来,严介和踌躇满志。他认为,太平洋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创造性地利用了中国的国情。太平洋集团是利用手中的“资本”换来了相对行政垄断的市场,他们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阳光下的交易”。而且,这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局面还将使太平洋集团至少受益20年。